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贾龙杰:漫淡古代的私塾教育

  • 释怀╮
楼主回复
  • 阅读:1405
  • 回复:0
  • 发表于:2022/10/31 10:11:52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漫淡古代的私塾教育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提起私塾,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相当生疏了。受过私塾教育的人,健在的也为数不多了。但私塾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我们有必要对其作简要的介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私塾教育有很久的历史。古代典籍巜礼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朮有序、国有学。”其中塾、庠、序、学"都是不同层级的学校名称,而″塾"是最低层次的学校。私塾就是古代私人所办的学校。
私塾产生于西周,兴盛于春秋。孔子在家乡曲阜设馆授课,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除秦始皇曾暂停废除之外,两千余年延续不衰。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私塾的设置情况,大致可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四种。
“义塾”又称义学,一般由社会贤达人士出资兴办,带有免费性质。以出身清贫家庭子弟作为施教对象。中国最出名的义塾,是清末山东聊城冠县人武训,通过行乞筹资的方式所创办的崇贤义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族塾”属于宗族内部办学,依靠族产支撑。族塾往往设在宗祠、宗庙内,一般不招收外姓儿童。《红楼梦》中,贾宝玉等人上学的地方就相当于族塾。其教书先生是族中长辈贾代儒,而学生大多都是贾氏族中子弟,并不一定来自荣、宁二府,也有许多贾氏旁枝。因为贾氏族塾的教学质量高,像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便来贾氏族塾中″蹭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家塾”是富家大户和官宦之家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家塾在我们家乡这一带富户人家中很普遍。
“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的私塾。私塾多是启蒙教育,以自设馆为最多。如方城清末进土王贺(应加三点水旁),因参加“公车上书”得罪了朝迋,终生未仕,曾在淅川、方城、赊旗镇设馆教书。在我们这一方很有影响。塾师文化水平悬殊,他们当中,既有落第秀才,退职官员,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童生腐儒。私塾学子人数差别很大,如有的家塾仅有一两人,而自设馆的可达数十人。
私塾的学制,因人而异。可分为“长学”和“短学”两类。“长学”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开学,第二年九月九日散学。“长学”的学习目的是应对科举考试,而“短学”一般几个?或一年不等。家长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个账、写个对联什么的即可。
私塾中所用的教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尚没有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所以在私塾的教材中,还没有占主导地位。至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让封建帝王定为一尊。自此,儒家文化便作为私塾的主导教材被长期固定下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更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便是以儒学的四书五经内容展开的,所以私塾的教材内容,也围绕着科举考试来安排。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古代私塾,其学子年龄一般是6-18岁,也被称作蒙学,即启蒙教育阶段。所学内容一般称为“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巜千字文》巜千家诗》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子过了启蒙阶段,再进一步学习巜五经》(《诗经》巜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四书(《大学》巜中庸》《论语》《孟子》)和《古文观止》等。为了便于学习,有的还把巜论语》和《孟子》分为上下册来读。私塾只开设这些经典文化课,并不开设数学,但有的也教算盘。另外私塾还特别重视作文、书法和作诗答对。
私塾的学生多6岁启蒙。学生入学时须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老师)各磕一个头,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资格。
私塾不设年级编排,而是不分年龄,不分学业层次的混合班级。也就是说,学生从6岁入学到18岁,都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老师对学生采取分别授课。
因学生年龄悬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在私塾学6年便能考入县学,获得生员资格;有的十年寒窗,也背不下来《三字经》。
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可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授书与上书。
授书和上书指的是同一件事情。不过从先生的角度说是授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上书。
每逢上课,学生要拿着自己的书,来到先生的桌子旁,把书放到桌子上,恭恭敬敬的等待先生来教。先生一是帮学生认字、断句,称之为“识”。认字主要是针对刚入学者;断句是为后来诵读做铺垫,因为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只有认字和断句完成后,才会进行下一个步骤。二是“读”。首先先生要范读,学生跟着先生读。古代一般是唱读,即拉着声调来读,学生必须逐字逐句地模仿。一般要读三至五遍。三是“讲”。等学会读之后,老师要给学生讲解书文意义。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要深浅适度,这一步很关键。
先生一天要授多少书呢?这并没有严格规定。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每天可能要授书十来次,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每天可能只授书一次。
对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先生每天授书的字数不多,大多只有几句话。一次授书的内容,类似于《三字经》的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么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一次授书的内容会逐渐增多。
第二步,背书和抄书。
在?学阶段,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是要背诵的,而且先生会逐一检查。背书是私塾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即所谓熟读成诵。熟练的程度应达到凡读过的书,不管从哪里提出一句(叫提书),学生都能随口接下去背出来。达到这种程度的叫作“包本”。不仅要会背诵,还要先抄写后默写。
第三步,复讲和检查。
所谓复讲,就是学生学过的课文要讲给先生听。先生会对学生逐一检查。比如对“四书五经”,不仅要会背诵和理解,还要会讲解。因为只有会讲解,才能证明你对所学知识已经融会贯通了。
第四步,考试和会讲。
一般先生授课,只需要以上前三步就可以了。第四步并不是每天授课都必备的流程。只有遇到特殊阶段,比如年终或是一部书学完,先生会出题考试,若考不过,先生会给予一定的惩罚。
会讲,是比较高层次的授课,类似于讨论。比如一些年长的学生,共同学习了某一段内容后,老师引出话题,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由先生再点评。也有会讲后让学生回去写一篇文章的。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比较出名的会讲,例如朱熹在岳麓书院会讲时,各路学子挤满了书院。学子们上台辩论,三天声音不绝。这属于当时的文坛盛事。这种会讲,算是高规格的,和私塾会讲,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了。
私塾在启蒙教育阶段,十分重视?童的品德修养教育,对蒙童的行为、礼节、生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视,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另外,私塾盛行体罚,对那些没完成学业和调皮的学子,先生经常会采用体罚,如让学生下跪或用戒尺打手掌和屁股等等。
私塾除了教授儒家经典外,还特别重视作文教学。学生作文一般由先生出题,题目都是与“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内容相关联的。作文结构一定要按照“八股文”的要求来写。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应试文体。其文章结构可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个部分。全文对格式、体裁、用语、字数都有严格规定,这里不再详述。
书法课也是私塾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毛笔字不光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而且在科举考试中,字体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应考学子的成绩。
练书法要经过这样几个过程:
第一步是扶手润字。刚入私塾的蒙童,先生不光要教给他写字时的坐姿和握笔的方法,还要手把手地教学生一笔一划地慢慢练习。
第二步是描红。把红色楷书字印制在纸上,由学生照着红色字把它描成黑色,这叫描红。
第三步叫套仿格。即把先生事先写好的一张楷书字纸,装入写字本的双层透明棉纸中,学生照着仿格透过的黑色暗影来仿写。
第三步是临帖。将字帖置于案前,仔细观察形态、结构、笔画,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临帖有三法:一是对临。将字帖置于眼前,开始时需看一笔,写一笔。二是背临。不看字帖,只凭印象,将字帖上的字临写下来。三是意临。追求行气及整体的神韵和意境。这是临帖的最高境界。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古代的书法名家很多,如王羲之、欧阳修、柳公权丶颜真卿、米芾等,他们都有碑帖传世。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认真临摹,久久为功。先练楷书,再练行书和草书。也有练隶书和魏碑书法的。
私塾这种教育形式,虽然在古代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做过一定贡献,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它的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国学经典,不开设数学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知识;也不开设历史和地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太窄,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传入我国,许多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就必须废除私塾教育,兴办国民中小学校。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私塾失去了原动力,不少私塾停办。
1906年,清***学部向各省转发了江苏绅士提供的巜私塾改良会章程》,鼓励对私塾进行改良。调整私塾的课程和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学靠拢。
辛亥革命后,国民***大力兴办现代中小学校,私塾教育逐渐衰微。但直到解放后,不少地方还有私塾存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1949年12月,教育部钱俊瑞副部长指出“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有不少条件成熟的私塾改造成了现代小学。
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接办,改为公立。随后,私塾有的被并入小学,有的主动关门。到50年代后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的私塾,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逝了。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往期精选


1.贾龙杰:交公粮年代回忆

2.贾龙杰:一个拉煤人的经历

3.贾龙杰:漫话石磨与磨面

4.贾龙杰:湖北恩施杉木坝探亲纪实

5、贾龙杰:小河的前世今生

6、贾龙杰:故乡的老井

7、贾龙杰:票证时代的记忆

8.贾龙杰:打麦场上的那些农活儿

9.贾龙杰:方城烩面赋

10.贾龙杰:建议给红薯立个纪念碑

11.贾龙杰:俺村有台曲子戏

12.贾龙杰:薅麦的日子

13.贾龙杰:旧时的割麦神器一绰子

14.贾龙杰:旧时的牛经纪

15.贾龙杰:我所知道的土地改革

16.贾龙杰:闲话野菜

17.贾龙杰:垛麦秸垛

18.贾龙杰:中州先哲王贺及其遗著《烬余集》

19.贾龙杰:鱼鹰捕鱼

20.贾龙杰:我所了解的旧社会地主和佃户的租佃关系

21、贾龙杰:我的民师生涯 (一)

22、贾龙杰:我的民师生涯 (二)

23、贾龙杰:我的民师生涯 (三)

24、贾龙杰:我的民师生涯 (四)

25、贾龙杰:我的民师生涯 (五)

26、贾龙杰:春节溯源

27、贾龙杰:元宵节里话元宵

28、贾龙杰:记空前绝后的民师高考

29、贾龙杰:漫忆小脚女人-旧社会的女子缠足陋习

30、贾龙杰:我所经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一)

31、贾龙杰:我所经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二)

32、贾龙杰:我所经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三)

33、贾龙杰:我所经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四)

34、贾龙杰:我所经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五)

35、贾龙杰:我所经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六)

36、贾龙杰:旧时剃头匠

37、贾龙杰:漫话清明节

38、贾龙杰:乡村的蝶变

39、贾龙杰:正确运用文明礼貌词语

40、贾龙杰: 说古道今话修脚

41、贾龙杰:正确运用文明礼貌词语

42、贾龙杰:乡村的蝶变

43、贾龙杰:父亲的一段传奇故事

44、贾龙杰:艰苦并快乐的中小学生活

45、贾龙杰:儿时的故乡

46、贾龙杰:农民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