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赵文志:说说赊店的戏曲和戏台

  • 运骞
楼主回复
  • 阅读:687
  • 回复:0
  • 发表于:2022/10/23 10:47:49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说说赊店的戏曲和戏台




作者 |  赵文志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随着历史的发展,继商业文化和酒文化之后,戏曲成为赊店文化的又一大亮点。戏曲与人民生活朝夕相伴,文人雅士在茶楼酒肆品曲听戏,推车挑担的一路哼着“路戏”,戏曲与人们生活已是不可或缺。
通过我们对赊店文化的挖掘,我们可以发现,赊店很多产业的发展,很多商业品牌的打造,都与戏曲息息相关。如赊店“永隆统”的来历,就是戏曲给赊店老酒插上飞向大清帝国宫廷的翅膀,成为皇上御赐犒劳边疆战士的“御酒”,使“永隆统”一举成为中国酿酒业界不可多得的品牌,成为赊店宝贵的无形资产。
戏曲是社会发展的“净化剂”起着巨大“高台劝话”教育意义。如戏曲“秦香莲”,从剧中人口中道出“糟糠之妻不可弃”的朴素真理,维护着家庭和睦和社会的安定,警示那些有了地位贪图荣华富贵的不义之人“娶二奶”、“包三奶”,要受铜铡钝刀“腰斩”凌迟之苦。现在《秦香莲》演唱少了,高台劝话的功能弱化了。“二奶”和“三奶”活跃了,她们有的竟敢把原配挖一脸血,“陈世美”在戏里欺骗皇上和皇姑,在现实生活中欺骗阅历少的大闺女、小媳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可见,戏曲文化在社会当中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戏曲在中国的具体详细发展,缺少文字记载,即使有,也是三言两语,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社旗是戏曲之乡,赊店是个“戏窝子”,民国初期,仅从“马神庙”到现在赊店酒业宾馆,几百公尺内就有着三个“戏班子”。“刘记酒馆”养着一班越调、取名“刘家班”,“刘家酒馆”还建一座戏院子,取名“大舞台”,南阳烟厂前身由赊店多家烟厂组成,“大舞台”成为南阳烟厂的一个知名品牌,卖煤的大场和二场,分别养着“二黄”今天叫“汉剧”,取名“大场班”和“二场班”;随庄马桥关帝庙养着“曲子”,火神庙养着“京戏”,山陕庙养着“梆子”,河南街“永隆馆”
“永禄馆”都养有戏班。这些“戏班子”都由开明富绅和富户所养,演艺界称民间这种办戏形式叫“有君子才养艺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赊店最早唱戏的地方是山货街,“裕元茶楼”,“裕元”是生意字号,“裕元馆”老板姓尉名元,家资万贯,开有酒馆和茶行,传说尉元曾在东京大学读书,爱好广泛,在东京交结演义界朋友,学得能拉会唱,他家开的酒馆叫“裕元”酒馆,茶行叫“裕元茶楼”,驰名江淅赣闽的“龙酒”,就是裕元酒馆产品,马神庙街“旗杆院”尉家是否“裕元馆”后人,有待我们考证。
据杨建民、杨杨、韩德英编著的中国豫剧(图像资料影像)记载:民间戏曲演唱的初级阶段是在茶楼酒肆,与赊店传说中的“何二两”与“浪折腰”夫妇,在“裕元茶楼”演唱折子戏“吕布戏貂婵”,“张才赶会”、“小二姐思春”等,以“抛绣球”的形式,你唱一段我接一段情况相似。那时社会上还不能演出像现在的整出戏。从演唱时“敲梆子”,乐器有弦子,笙、唢呐和笛子来看,剧种可能是演艺界所说的“土梆子”即“梆子戏”的前身。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经过300年的孕育,戏曲已发展成熟,到元、明时代,戏曲已经从茶楼酒肆的低台走出,登上高台演唱,河南街北阁就是赊店人敬神看戏两用的戏台子。北阁建于元初,敬着蒙古人敬畏的“老天爷”座南朝北,“老天爷”像南边是戏台子。明朝“正德”年间重修北阁,重修北阁的石碑现存河南街(王道聚等人)修的庙上。这通石碑是中国戏曲发展足迹的印记,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元、明时代赊店戏班演出的剧种,有多家之说,有“梆”、“罗”、“卷”说,有“二黄”、“越调”说……。
“罗戏”“卷戏”清朝在赊店已无踪迹,无法进行考证,同意“梆戏”、“二黄”、“越调”先后出现和存在占主导地位。“梆戏”即“南阳宛梆”和“二黄”的出现要略早于越调,从“二黄”“西皮”声腔移入越调可以看出,越调戏略晚于“二黄”,从“梆子”板类四种: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当中的“流水板”移植入“越调”唱腔来看,“梆子”应略早于“二黄”戏。用《河南越调音乐概论》作者魏天保的观点来解释,“梆子、二黄、越调”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是最恰当的了。
“梆子、越调、二黄”三个剧种,从元朝到清末,就赊店而言,剧种最早的“梆子”似乎唱不过“二黄”和“越调”都注意演整装戏。所谓整装戏,展示的是“四”,“四花脸”也叫外八角,要求“五蟒四靠”齐全,演员化妆威武,念白吐字清晰,武功台步,循规蹈矩。“正装戏”多演“三国戏”,做功念白多,细拉细唱,大板唱段少,唱词文绉深奥,符合当时文人士大夫口味。“梆子”和后来的“曲子”多唱接近人们生活的戏,展示的角色多是生角和旦角,以大板唱段为主,剧情以男女情节为多,所演剧目常被其它剧种作贱为“小三门”,文人士大夫攻击“小三门”戏是“公子遭难,小姐养汉”。他们经常演出的剧目如《西厢记》、《雷公子投亲》、《白蛇传》、《桃花庵》、《柜中缘》、《三哭殿》、《打金枝》等。
戏曲和社会发展同步,不以少数文人士大夫意志为转移,在人民生活中,只有贴近人民生活的东西才叫“戏”,今天我们总结,戏曲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赊店“二黄”正统地位慢慢由“梆子”替代“越调”排在“曲子”之后,据第三位。
旧社会演出市场十分激烈惨酷,和今天一样没有新的戏曲产品,就写不出去戏,要受冻挨饿。“梆子”和“曲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环境中,不断推出新戏,《包公戏》、《杨家戏》、《花木兰从军》等戏都由“梆子”最先演出,后来”越调“也在竞争中演出“外装戏”《李天保吊孝》、《诸葛亮吊孝》、《火焚绣楼》都是越调创新发展的产品。
越调的四弦很好听,但在演唱当中不包腔,后来改用短杆坠朝。“梆子”板眼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革,演奏时戴指套,效果更加清脆明亮,婉转耐听。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赊店众多的剧种和戏班,红脸、武生都是戏班的台柱子。赊店很注重红脸这个行当,红脸的唱、念、做、打功夫,代表着一台戏班子的总体水平。红脸演员求个头长相和扮像俊美逼真,英武洒脱。山陕庙春秋楼中,关公夜读春秋像,就是以越调红脸演员为模特塑成的。
河南街北阁是目前已知的赊店最早戏台子。现有山陕会馆“悬鉴楼”戏台子,是我国目前保存完好,不是你我说了算,是中科院综考会主任姚建华研究员亲口对我说。戏楼四根柱子分别刻着对联“还将旧事重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和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两幅对联告诫人们,戏台所演是些旧事轶闻,但古今做人准则相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戏中淋漓尽致世态人情描写,和我们现实生活无毫发之差,恶有恶报,善有关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戏楼高悬的两块匾是中国最有“文化”戏台子核心内涵,设计者受唐太宗李世民和宋朝宰相范中淹忧国忧民情怀感染,苍劲有力的“悬鉴楼”三字,将铜古人三镜高悬戏楼之上,让世人借鉴“既和且平”匾额,期朌家庭和睦,世界和平。
“悬鉴楼”的“悬鉴”二字出自一人之手“楼”字出自另外一人之手,相传是一个炸油条的后生,模仿“悬鉴”二字气势,用抹布沾香油练习写楼字,三年写成。
“既和且平”匾是河南街王道聚山西迁移赊店第五代祖王文亮书写,当写到最后一个平字时,献茶的小童说了一句的话,惹王文亮老先生摔笔与地,待好一阵子劝说,王文亮先生带怒写完了“平”字,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平”字没前面三字有神。
旧社会演员没社会地位,演出团体叫“戏班”,演员叫“戏子”。与剃头、修脚、搓背、耍猴、玩把戏的同列一个阶层,称为“下九流”,这是封建旧社会对基层劳动者极大污辱。旧社会的戏子出身贫苦,学戏的大多都是无家可归的要饭娃,为活命而含辛茹苦的学戏。女孩们不许抛头露面,连挨打受气演戏的机会都没有,苛政猛于虎。“坤角”女演员现身舞台是民国以后的事。一扫千年旧俗,戏子真正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与社会其它劳动者平起平坐,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演艺界人士为文艺工作者。最早在赊店演出的坤角名旦张新芳、李二凤,武生刘发印等,都成为戏曲表演艺术家。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我们今天看到听到的戏曲,是文化界集体劳动创作的结晶。原创是剧本,经过舞台二度创作,观众认可,才能叫“戏”。一个戏甚至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舞台锤炼和观众的考验。为使唱腔婉转动听,成为艺术的一种享受,音乐工作者花费心机,把曲谱一改再改,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都经过艰苦创新阶段,最终成为戏曲的经典,社会的财富。
戏曲舞台的演绎,是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对人民生活诉求的表达。在元朝出现了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手无寸铁的关汉卿无法改变元朝贪官草菅人命的现实,他在作品中虚拟了一个元朝统治者最害怕的“老天爷”用“六月下雪”的形式证明窦娥的冤屈,影射社会有冤无处诉的黑暗,从而我们得出了一个真理,戏曲是讨伐社会黑暗,呼吁民生解放的有力工具。
戏曲带有浓重的社会印记,明朝是个使用强权政治统治朝代,创作的作品稍不留意,就会遭杀头之祸。所以,剧作者以《三国志》为蓝本,创作出了好多“三国戏“,当然,能够立着戏的中心,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无穷的魅力。
戏曲带有无法估量的社会正能量,所以明清之际出现了大量的“杨家戏”、“包公戏”、“花木兰从军”也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产品,作品此时已经注意到从民间流传史料中,挖掘生产故事完整的戏曲产品,《花木兰从军》经常香玉演唱,经陈宪章二度加工合成,成为一出极具民族英雄主义的赞歌,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形成极强社会凝聚力,在当时生活中,妻送夫参军,父送子参军成为社会时尚。
戏曲是社会时代的号角,在毛主席号召:“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据有生活基础的杨兰春创造出了有骨有肉的《朝阳沟》,掀起了巨大的社会潮流,《朝阳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文化生活的最爱,就连牧区的藏族同胞,都能开心唱一段。
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已经进一步认识到,戏曲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工程师”,是经济发展最有效的载体和运用工具。我们在述说赊店戏与台子的同时,还应发现,目前社会上出现多种不良现象,是否与戏曲弱化有着一定的关系?赊店这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之乡,还要担当起戏曲文化复兴的重任,盼望能够作出符合时代的新作品和戏曲产品,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建设快步向前发展。
参考李道生老师文章改写,在此致谢。


作者简介

赵文志,兴隆镇老街人,出生于1940年,原社旗县城建局科级干部。现退休在老家安享晚年,爱好养花种草,热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自购高倍天文望远镜,为附近小学生义务上课;撰文宣传家乡文化,在《老人春秋》、《大码头》、《河韵》、《宛东潮》等多家本土杂志上发表文章十几篇,曾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往期精选


1、老街村与兴隆镇   作者赵文志

2、我的老师-李德永   作者 赵文志

3、遂平惨案与兴隆镇   作者 赵文志

4、追寻发现亲临建造赊店会馆的木雕老前辈 作者  赵文志

5、晋商财源的另一储备库  作者 赵文志

6、【家乡美食】  夏令美食—凉粉作者赵文志 

7、社旗西长坑的巨变

8、【民间传说】刘秀报恩封宛豆(豌豆的传说)

9、因水而兴的村庄-李店镇湾流村

10.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感恩晋庄镇包长奇先生

11、赊店山陕会馆的传说

12、两座古衙门  半部官文化

13、赵文志:唐河县源潭镇无事冢的传说

14、赵文志:回忆通航时期的唐河

15、赵文志:赊店老酒“永隆统”的来历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