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刘尚钞:?风雨无阻上学路

  • 听说你是个茬子;
楼主回复
  • 阅读:1276
  • 回复:0
  • 发表于:2022/10/10 14:21:5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风雨无阻上学路




作者 |刘尚钞


01

从家到海淀黄庄,开车单程13.5公里,用时半个小时。

通常情况下,我一天要跑两个来回,四个单程共计54公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条路,我和女儿已经跑了五年,今年是第六年了。路上哪里有个坡哪里有道坎儿,哪个地方需要绕井盖,哪个地方容易拥堵,哪个地方有摄像头,我都了如指掌。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整个路途熟得不能再熟。甚至哪个地方应该走四环主路哪个地方应该走辅路,主路四个车道哪个地方走哪个车道能更快一点,我都摸索出了规律然后固定了下来,堪比轨道交通。

全程12个红绿灯,不过总体来说,红绿灯对行车的影响并不大,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车流量,北京是首都,也是首堵,遇到雨天或道路交通事故,简直是插翅难逃,你争我抢互不相让,听汽车喇叭声就能感受到司机的焦虑程度。四环路的堵车,能堵得让你怀疑人生。


02

早上的时间安排就像列车时刻表,差不多按秒计。

6:00爱人起床给孩子做早餐,6:15孩子起床,6:20我起床,6:30孩子背上书包,我带上早餐袋子匆匆出门。早上的时间太宝贵,晚出发几分钟就能感觉到路况的明显不同,赶早不赶晚。北京的早高峰那真不是闹着玩的,特别是从定慧桥上四环这个大堵点,排队能超过1000米,而且还是两个车道并行,再加上总是有不守规矩不愿意正常排队,而是冲到前面入口处插队的,堵车能堵到你崩溃。因此早上设有好几个闹铃,对时间的把控精确到分秒不差,真正发扬了载人航天精神。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女儿的早餐是在车上吃的,为的是节省那宝贵的几分钟吃饭时间,一年四季都是如此。这已经成为很多北京送娃家庭十分默契的通行做法,没有跟任何人商量,但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孩子这一路上都是迷迷糊糊的。迷迷糊糊地起床,迷迷糊糊在车上吃完早餐,车通常是即将行驶到四环主路的四季青桥上。趁着迷糊劲,孩子吃完早餐开始在车上再迷瞪一会儿,因此除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车厢里静悄悄的,我不说话,也不会打开汽车音乐,孩子太缺觉了,路上这点宝贵的时间,可一点儿也不想浪费。为了保持安静,我尽量不弄出任何声响,把行车记录仪的语音提示设置为低音量,后来干脆静音了。我用的是无声驾驶,此时无声胜有声。

孩子可以继续迷糊,我则要睁大眼睛,用心驾驶,时刻关注前后左右的每台车辆。这年头不守规矩的车辆实在是太多了,强行加塞的,变换车道不打转向灯的,走应急车道的。既不能跟车太远,否则前面的空隙很快就会被见缝插针塞进去一辆车;同时又要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前车突然刹车。必须时刻提防“二把刀”的司机。从摸到方向盘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可能做到平稳驾驶,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是比安全更重要的事情了。

过了四海桥以后,为躲避前方主路堵点我通常选择驶出主路,开始走辅路。前面是火器营桥和六郎庄桥,如果刚才路途一切顺利,剩余时间还宽裕,这个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放慢车速,为的是让孩子在车上能多睡五分钟。父爱无声,我会努力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


03

6:55至7:05这个时间段,是我们抵达海淀黄庄麦当劳店门口的时间,这里是孩子下车的地方,离校门的距离不远不近正合适,也是此行目的地。我把车停稳,提醒孩子下车。孩子和我互道再见。学校要求7:25之前到教室,我们留出了足够提前量。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总感觉北京现在的早高峰越来越提前,每周限行的那天,我会提前20分钟出发,在以前,6:15的四环路车流量很小,可以说一路畅通,可现在,刚过了6:00的四环路已经车水马龙、拥挤不堪了。大家起得越来越早,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内卷”。当老年人、中年人说这一代孩子生在福窝里的时候,可曾想过,以前时代的生活节奏有这么快吗?学生上学有这么“卷”吗?现在的孩子是不缺吃不缺穿,但缺睡眠,更缺快乐的童年。

返程的路途就会轻松得多。我会打开汽车广播,听听音乐。返程走四环外环,基本上是一路畅通,车流量明显减少,比去时可以少用5到10分钟时间。隔着道路中间护栏,可以清楚看到这个时候的四环内环早已堵成了一锅粥,一片茫茫的车海,四个车道都成了停车场,所有车辆都是在以龟速前进。外环一路畅通,内环寸步难行,内外环对比强烈。北京的道路交通呈现明显的方向性,具体到西四环到北四环的这一段,早高峰内环堵,晚高峰外环堵,同一时间段内外环的拥堵程度是天壤之别,天天如此。

天气晴好的时候,北四环自东向西行驶,可以看见西山清晰的轮廓,远山如黛,颐和园近在眼前。这么美丽的风景,孩子估计一眼都没有看过,顾不上啊。颐和园也是已经很多年没有进去过了,上一次带她去颐和园还是在她小时候。转眼孩子已经长大了。


04

四海桥位于西四环向北四环延伸的拐弯处,是个神一般的存在。首先是这个地方特别容易发生拥堵,只要能顺利通过四海桥,就基本可以保证不会到校迟到了;另外每次下雨,总感觉四海桥的雨都会比其它地方要大一些。还真有一次,在四海桥上遇到大暴雨,尽管桥面很高可还是很快积了很深的水,相邻车道的车经过时,车轮卷起来的水就像是有人端起盆子往前挡风玻璃上泼水一样,瞬间一片模糊。雨下得太大了,刮雨器调到最大可还是刮不及。为了安全,我把所有的车灯全部打开,其他车辆也大抵如此。大家都打开双闪,小心缓慢前行。一年四季,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路况都能遇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四海桥上还常常有交通管制,通常是晚上的时候。碰上交通管制,那就只有自认倒霉了,除了等待,别无选择。好在一般情况下,交通管制的时间都不会太长。

经历的次数多了,对四环路的拥堵已经见怪不怪了。我的车技,应该就是在四环路上练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啊,说起来真得感谢四环路。说实话,这么复杂的路况,只有我自己接送孩子,我才会觉得心里踏实,用别人我都不放心。


05

早段时间看央视记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让我感受颇深。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其中蒙古国十岁的小男孩图耿多,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独自骑马十多公里去上学。早上出发骑一匹大马,路上需要穿越冰雪覆盖的山地和河流,行至河边,马儿有点胆怯,踌躇不前,多次试探才终于找到合适的渡河地点,到达学校附近,小男孩先把马儿拴到熟人家的院子里,再去学校。下午放学的时候再骑上大马,踏冰冒雪快马加鞭往家赶,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父母正在热切等他回来,时间卡得刚刚好。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而在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的丛林中,三个小姐妹每天都要划船近一个小时去上学,沿途要穿越一片浓密的红树林沼泽。独木舟又旧又破,长达5米,重200多公斤,远远超过三姐妹体重的总和。全程必须依靠三姐妹齐心协力相互配合,颠簸的小船才有可能完成上学之旅。如果姐妹三人中有一个人病了,那她们就只有全部呆在家里了。姐姐肯妮娅只有九岁,坐在船尾划桨,负责掌握方向,同时留心两个妹妹的安危,相当于船长;妹妹胡妮娅只有七岁,坐在船头划桨;而最小的妹妹尤丽莎只有五岁,她还不会游泳,途中也不能闲着,负责把渗进独木舟里的河水一瓢一瓢舀到外面。到达目的地,姐妹仨需要先把独木舟在树上拴结实,防止被河水冲跑,然后再去上学。充满危险的上学之路,三姐妹却不觉得苦,她们的脸上堆满了微笑。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还有非洲大陆的埃塞俄比亚,九岁的小女孩卡迪加带着六岁的弟弟,需要步行两个小时穿越整个沙漠去上学。姐弟俩顶着摄氏50度的高温,赤脚行走在干旱炙热的沙漠里。得益于有一个开明的父亲,卡迪加是当地为数不多能够去上学的幸运女孩,自然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路上不仅有中暑的危险,还要躲避野兽的侵袭。埃塞俄比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卡迪加的梦想就是长大后离开家乡,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对于这些国家的孩子们来说,不仅是课堂学习,从严酷的大自然中获得生存的本领,同样是他们的必修课。而我们的孩子们,恰恰最欠缺的正是这一点。中国的足球为什么踢不赢,因为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动物园的老虎,怎么可能干得过野生东北虎?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这部纪录片还记录了尼泊尔、秘鲁、菲律宾等不少欠发达国家孩子们的上学之路,整个路途可谓惊心动魄,获得了国内不少人的关注,大家的观后感都是纷纷感叹这些国家太贫穷落后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们上学条件有多好多好,要好好珍惜眼下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国家,等等。

我总觉得这样的观后感过于肤浅。对于孩子们来说,获取知识当然重要,培养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和能力更加重要。这世上,没有一个苦是白吃的,艰苦环境的历练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孩子们天天忙于刷题、忙于辅导班,陷于教育内卷而无法自拔,孩子们该学到的本领都学到了吗,孩子们真的感觉到幸福了吗?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06

如果有可能,我很希望有机会让我的女儿走一走“翻山涉水上学路”,而不是这一程“风雨无阻上学路”。因为前者是孩子自己的体验,而后者更多是家长的体验。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无可替代的,没有人可以越俎代庖。讲一千遍不如孩子自己做一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温室里长不出万年青。我真希望孩子们能多一些人生的体验与经历,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去接受劳动锻炼。让孩子们对环境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能够更深一些更透一些。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才能够拥有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轻松面对这一世的雨露风霜。


作者简介

刘尚钞,男,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乡人。现居北京,乡土中原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