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赵文志:赊店老酒“永隆统”的来历

  • κiζs呆呆尐糖
楼主回复
  • 阅读:570
  • 回复:0
  • 发表于:2022/9/26 10:28:38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赊店老酒“永隆统”的来历




作者 |赵文志


提到赊店,不由的就想到赊店酒,想到“永隆统”、“永隆统”纯粮酿造,自然老熟,口感纯正,回味悠长。“永隆统”待客,烘托场面气氛,提高客人的身价,抬高主人档次,加深宾主感情。“永隆统”吉祥的文化品位。已成为好客中国人的待客时尚,但“永隆统”的来历却鲜为人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清军入关后,百业待兴。清统治者问计于群臣良将,在汉臣洪承畴等的奏请下,满清统治者制定了尊重儒教,利用汉臣,倚重汉人的治国方略,全国很快实现统一,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到康(熙)乾(隆)时期,清朝进入时代的鼎盛。
凡是常想“马上打天下难”,“马下治天下更难”的明主,都很重视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通过科举,给读书人一个入仕报效国家的机会。作为一代明君的乾隆大帝,更是关注教育,重视科举和人材的选拔。
乾隆初,赊店有一王姓举子,家住现在北瓷器街路西,有的说是候马人,也有人说是潞城人。据传其父是“长生社”社首,家居一进三的深宅大院,是赊店巨富之一。“长生社”社首读书知礼,为人宽厚,口碑极好,其家经商数百年长盛不衰,大门口门楼下挂一幅乾隆御笔“赐进士及第”横匾。王姓举子学习勤奋,爱好广泛,所读《五经》、《四五》都倒背如流,滚瓜烂熟,深知书中精华。他的书法、草书龙飞凤舞,楷书苍劲传神。在其同窗之中,堪称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乾隆某年春大考,王举子准备赴京应试,亲朋好友,业者同仁都前来送行,席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称赞王举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姓举子跨马登程,启程之时,其父同行者放礼炮三通,以壮行色。家乡父老们都朌望他到京师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谁知好事多磨,事与愿违。三场下来,赊店王举子竟以数分之差,榜上无名。十年苦读,满腹经论,崇高理想与名落孙山的反差,传王举子年经心灵倍受打击。既然榜上无名,咱就该早早回家再读,待下科重来夺取功名,可是年轻人“面皮嫩”任凭管家怎么劝说,他死活都不愿回家乡赊店,无奈之举,管家只得快速返回报告东家知道。
好在清朝有“捐班”制度,进京赴试不第举子,捐银二十万两以上,即可放相应官职,经吏部面试,发给公文,即可上任。
清制捐官,又称“捐班”,在清朝是一种制度。虽是花钱得来前程,但与暗使银钱,找门子得来一官半职有着根本区别。清军入关以后,边境上一直就不太平静,就在康乾盛世,也是三年两头战事不断。清朝军费始终不足,为保证强军的需要,朝廷准许考试不第举子,捐银为官,没有参加京试的举子是没有“捐官”资格的。
赊店王举子京试不第,又死活不愿回到故里,或念书待来科再考,或经商帮父亲打理生意,其父命管家解银二十万两进京,吏部“捐班”。王公子未考中,但分数离取士相差不远,加之娟秀王整楷书考卷,吏部任命他为正九品御书房主管,即皇帝专用的图书馆主任管理员。清朝官制是九品十八阶,有正从之分,用现在的话说叫正县级官员。
到御书房当差,官小责任大。御书房是皇帝处理完军国大事到此看书,处理家事和放松的地方,皇帝要根据他的情趣和兴致索要所读书籍,哪一类书放在什么地方,都需记准记清楚,加之乾隆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皇帝,在他面前,工作言语要得体,表达有分寸,不敢多说一句话,更不敢理解有误半句话。御书房王主管自幼生活在富贾之家,多见父亲接人待物,加之自己素养较高,凡事遵规守矩,很受乾隆喜爱和器重。
一日散朝,乾隆来到御书房,面上带有几分怒气,刚刚坐下,娘娘来到,王主管问安毕,退出门外,躬身侍立。这时娘娘对乾隆说,驸马与格格生气,驸马父母不但不批评儿子,反倒责怪格格势强。这明明是藐视皇家,打狗还看主人面子,格格难道是随便数落的吗?陛下要治他们的罪,接回格格,将其满门抄斩。
乾隆正在气头上,听说格格受气,亲家出言不恭,立即大怒,马上要传旨按娘娘意见严厉处置。王主管轻步跨过门槛,低声说道:“皇上,娘娘不可,驸马杀不得,驸马府第抄不得,区区小事,不易大动干戈,请主子、娘娘三思。”
“哼!难道就让他们羞辱皇家不成。”乾隆若有所思的说。
“皇上以仁义治国,以爱心惠及天下,万民都向北叩头称颂恩德,难道陛下就不能用其它的办法来惩戒驸马和他的家人吗?以奴才所见,杀他一家事小,以情结为代价,招致天下人议论,此乃因小失大。奴才是这样认为的。”
“嗯!”乾隆怒气渐渐消散,望了娘娘一眼后对王主管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恕奴才斗胆,奴才家乡赊店是个戏窝,戏班经常演唱的《打金枝》,就是唐王与国母巧妙解决公主与驸马纠纷的故事。戏中不是用激烈手段解决矛盾。而是用情感感动亲家和驸马,以敬生威,使郭子仪赔礼,以责女生爱,使郭瑷谢罪。以奴才之见,陛下派一官员,到赊店把戏班招来,到驸马府唱上一唱,明为赐戏,实是借故指责与他,看他们知羞不知,若不知羞,再问罪不迟。”
乾隆和皇后听罢很是高兴,立马口谕王主管速回赊店,一来招戏班到驸马府唱戏,二来顺便回家省亲。
极好一举两得的事情,王主管并未领旨谢恩,而是向前跪了一步,不好意思的说:“奴才本应谢恩领命,因我是科举出身,是皇家恩典才‘捐班’为官,回到家去乡邻问及榜列几名,我无法照实面对,羞于此,奴才不敢领旨还乡。”
乾隆听了下属诚实的话,怜悯之意油然而生,命取笔墨侍候,“赐进士及第”五个大字一气哈成。又命限刻成匾,催他快快起程。
归心似箭的王主管修书六百里加急,自己日夜兼程,在京打给家中的书信已提前到达,家中摆好香案,搭好彩楼迎接皇王御笔。匾到,家中点燃檀香,锣鼓敲打,笙琴齐奏,唢呐声声,炮竹齐鸣,热闹场面无法用语言表达。御匾固定门楼中央后,家家排宴宴宾。王主管立马去老庙找戏班班主。
戏班班主听了王老爷来意,那敢怠慢,马上招集全体演职员工,把《打金枝》从头到尾重新来彩排,按照王老爷要求,道白和过场之间加上幕间曲,以二胡和笙琴作和,一改以往舞台表演“生硬”的不足,唱念做打要求似真,不能过真,因为“不真不是戏,过真难成艺”是舞台艺术美的标准。仅短短二、三天的时间,使《打金枝》剧情更加生动,高台劝话的功能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在“搬”戏去京演唱出发之际,也就是传说的“长生社”社首,王主管之父分别购买“永隆”、“永禄”酒各十车,车上分别插上“永隆”、“永禄”招牌,每车一色枣红大马,一辕一梢,铜铃叮咚,好不威风。王主管又为戏班购买了戏箱和行头,化妆间的扑粉和油彩,都是在“永丰园”定做的。
王老爷和戏班班主带领戏班,八月初十到北京,王主管入宫交旨,乾隆命戏班随太监到驸马府第演出,戏才演唱一半,驸马一家就感到事情不妙,这哪是陛下赐戏,分明是皇家在巧妙问罪,一家人惊慌失措,连夜写好谢罪折,早期交于乾隆,请朝廷降旨发落。
乾隆没说一句责怪的话,只说:“懂戏的看门道,不懂戏的看热闹,人生如在戏中懂了就好。”一台《打金枝》保全了驸马全家的面子,系紧了臣子永远忠于皇家的带子。
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的生日,乾隆帝在乾清宫设宴,招待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御书房主管将带京的赊店老酒全部送到乾清宫,献上赊店人的祝福,礼单上附录的贺词说:“献上‘永隆’十车,祝皇王福如东海;献上‘永禄’十车,祝陛下寿比南山。”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乾隆看过礼单上的祝词,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乾隆两眼望着酒瓮上肩贴着的“永隆”、
“永禄”商标,不由自主的离开座位,若有所思的围看赊店佳酿转来转去,沁人心田的酒香引发了他对往昔的回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每日都勤奋视事,由朝至夕,不敢有半点懈怠,盼万民安居乐业,盼江山天下一统。盼天朝精锐一举荡平俄皇对大清的骚扰。想到此,他操起案上的竹笔,潇洒的在“永隆”、“永禄”二字之后写下苍劲有力的“统”字,盼望着国势发展从“永隆统”来,到“永禄”当中去。
乾隆皇帝看着“永隆统”三字在想,今日寿诞,万国来贺,“永隆”、“永禄”双双而至,莫非天大喜事择吉而降。
乾隆皇帝看着进出乾清宫的人们,忽见军机处一官员快步向前,手里捧着边关得胜捷报。打开一看果真是天朝大军打败俄皇军队,一直追到哈萨克,前线大捷,从此江山一统,乾隆传旨,在乾清宫大宴。选用“永禄”老酒,命大学士持节带““永隆统”去到边关,犒劳阵前立功将士。
乾隆大帝一个“统”字,给赊店老酒贴上了文化标签,使本来就很名贵的赊店老酒,更是身价倍增。经过二百多年的沧桑岁月,赊店老酒一直操守着纯粮酿造这个信条,使“永隆统”名噪大江南北,驰名国内国外。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身为御书房主管的王公,凭着干练机敏的办事能力,后来官至四品,据说在吏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上任职。他的晚年,家中子侄为建房因一风道和隔壁邻居发生争执,子侄打信到北京,要求他和官府打个招呼,以便尽快解决。王公接到家中来信,回信要求子侄们重视邻里感情,要好商好量的解决纠纷,不能依仗家中有人在朝里做官,动不动就找官府出面评说,搞得邻里关系复杂化,给家乡父母官写信求助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明情由的乡亲私下会发表各种议论,也可能会说你们仗势欺人,有损家庭声誉,实在不能协商解决。咱们向里边挪一挪让一让邻居又有什么不好呢?
王公严格约束家中子侄,任凭吃亏,不能做失去邻里情感的事情,在赊店传为佳话,为使家中后人牢记为人要谦和,处事要善思的家训,他在回信中附诗一首:“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谁见昔日秦始皇。”诗的寓意以修书和邻里发生纠纷之事,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相比喻,凡事之曲直要经得历史的考验,让大家和后人去评说,哪样做是对的,哪样做是错。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朝代兴替,历史的浮尘尘封于乾隆皇帝御书“赐进士及第”但有关王公修书寄诗的轶事仍在赊店广为流传,和赊店老酒“永隆统”一样,永远飘逸着它的芳香。


作者简介

赵文志,兴隆镇老街人,出生于1940年,原社旗县城建局科级干部。现退休在老家安享晚年,爱好养花种草,热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自购高倍天文望远镜,为附近小学生义务上课;撰文宣传家乡文化,在《老人春秋》、《大码头》、《河韵》、《宛东潮》等多家本土杂志上发表文章十几篇,曾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