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周中堂:那些年我做过的梦

  • 瞎闹腾i
楼主回复
  • 阅读:143
  • 回复:0
  • 发表于:2022/7/29 14:41:2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那些年我做过的梦




作者 |周中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且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与这个年龄段相匹配的梦想。特别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更是梦想恣意生长的季节。

我最初的梦想说起来有点可笑,竟然是想当一个白马银枪的“武将”,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赵云,《隋唐演义》里的罗成,或者是《岳飞传》里的少年岳飞。
我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与时代脱钩,不切实际的梦想,完全是与那时阅读的小说有关。
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就开始磕磕巴巴地读《岳飞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长篇小说了。因对小说的痴迷,很自然地也就开始崇拜起小说里的英雄人物了。当时只恨自己没有岀生在他们那个时代,没有机会与这些大英雄一起策马扬鞭,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从而名标青史。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做起了自己的“武将”梦。
记得当时我还把这个可笑的梦想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并没有嘲笑我,还称赞我是个有“理想”的孩子。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有一年在部队当军官的海明表叔回去探亲时到我家去,母亲对我说:“娃儿,你不是一直想当‘武将’吗?你海明表叔就是‘武将’,你要向你表叔学习,将来考上军校,就可以当上‘武将’了。”
我仔细端详海明表叔,一身得体的绿军装确实把他装扮得威武挺拔,英俊潇洒。不过在心里总感觉海明表叔不是我想象中“武将”的样子。
其实当时我已懂事,心里也知道“白马银枪”的“武将”时代已一去不返了,可我脑子就是扭不过来这个劲。直至海明表叔以我们这个时代“武将”的身份站在了我面前,我才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也可以说,是海明表叔以现代“武将”身份的岀现,击碎了我心中的那个不着边际的“武将”梦。
从见到海明表叔的那天起,我不再做我的“武将”梦了。
我的第二个梦想是画家梦。
画家梦的开始纯属偶然。
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同村的恒叔手里拿着一张纸,岀于好奇我就朝那张纸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被那纸上的图画吸引了--那张画不是我通常见到的印刷品,而是用钢笔画上去的手工画。画上的人物我也很感兴趣--是我崇拜的大英雄岳飞。画上的岳飞盔甲披挂整齐,手执银枪在一处高岗上迎风而立,显得威风凛凛。
我问恒叔这是谁画的,他说是曹岗村老伟(全名赵金伟)画的。我不认识老伟,就从书包里掏岀一个新笔记本给恒叔,央求他找老伟给我在笔记本上画些画。恒叔我俩关系好,他没推辞就接过了我的笔记本,答应找老伟给我画画。
大概过了一星期左右,恒叔把笔记本还给我时,那上面几乎被老伟画满了。记得画的有孙悟空、哪吒、岳飞、岳云、光头和尚等等。
随后,我没事时就照着老伟画的画“比葫芦画瓢”。一开始画的不像,但我不放弃,慢慢画的也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我被自己这一点点进步激励着,不停地画了下去。
当把老伟给我画的画模仿完之后,我又在村里四处打听谁还有画画的“技能”。后来不知听谁说永和爷会画花鸟画,我就忙去找他请教,结果他说多年前没事时画过,后来已经不画了,现在是什么也画不出来了。无论我怎么死缠烂磨,他还是那句话,最后我只好无功而返。
正在我发愁不知怎样才能把画画水平做进一步提升时,邻居书桂奶去县城买衣服时给我买了一本《如何画花鸟树木》。原来书桂奶知道我爱画画,为了鼓励我,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我买了这本书。要知道,我的父母还没给我买过关于画画方面的书呢。所以直到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也一直没忘记当年书桂奶给我买的这本书,同时每每想起这件事,都会对她心存感激。
有了这本《如何画花鸟树木》后,我又开始学着画花鸟树木什么的。并且画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在饶良读高中时,学校有一次组织书画比赛,我画的《松鹤图》还获得了一等奖。不过遗憾的是,这幅画贴在墙上展览时晚上被人给“偷”走了,并且是几十幅画中唯一一幅被“偷”的作品。所以每当想起这幅画,我真不知是应该对那幅画感到惋惜还是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不过到高中时,画画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爱好,画家梦早已醒了--毕竟,没有方方面面的支持,我的梦想之火是不可能持续燃烧的。
接下来再聊聊我的第三个梦想。
一说到第三个梦想,估计熟悉我的朋友就可以猜到了-不错,是与写作有关的,姑且叫它“文学梦”吧。
文学梦是从写作文开始的。
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我的作文写得很糟糕,每次语文老师让写作文时即使绞尽脑汁也凑不岀一篇像样的文章。
到了小学五年级,李文献老师教我们语文,他不但课讲得好,更注重对大家写作水平的培养。印象中李老师当时很少批评作文写得差的同学,而是经常会找岀同学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放大,在班上进行表扬。哪怕你一篇作文里有一段写得好的,甚至只有几句有特点的话,他也会当做范文念给全班的同学听。
李老师的方法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写作文的热情,很多同学的作文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而我的作文写作水平在同学当中又属于提高较快的一个,这就更得到了李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李老师愈是表扬,我写作的热情就愈高。记得有一次李老师让写一篇童话故事,因为以前没写过这类体裁的作文,所以很多同学没有写或写跑题或写的不是童话故事,只有我不但按李老师的要求写了,而且还超额完成任务--写了两篇。这件事更是让李老师对我赞赏有加。
在李老师的培养与鼓励下,我对作文的喜爱程度一直是有增无减。
到了初中,当时教语文的尚天成老师,周海全老师,周平如老师都对我的作文进行了肯定与表扬,在这些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我试着往当时的《作文与指导报》投稿,其中一篇童话故事《两个石像》和诗歌《小河》被刊发。
高中时,我的写作热情依然高涨,除了正常的作文写作外我也在课外时间学写小说、诗歌等。我的作文同样也得到了当时教我们语文的李志勇老师,焦兆祥老师的鼓励。这期间也在省市级报刊及社旗县广播电台发表了些文学及新闻稿件。
九四年我参加高考落榜后到郑州大学中文系与河南省乡镇企业局合办的一个专科班读书,因为毕业后发的文凭只在河南省乡镇企业系统才被承认大专学历,我就有点不甘心,于是又报考了国家的自学考试。在接下来的将近三年里,我白天在中文系学自己的专业课,晚上自学法律自考课程。当我两个文凭都拿到手时,我早已忘了自己是一个有“文学梦”的人了。
参加工作后,整天为工作上的事忙碌,为生计而奔波,人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再也静不下心来去看书和写作了。
在接下来的差不多二十五年时间里,我没看过一本文学方面的书籍,没动笔写过一篇文章。
大概到了2021年初的时候吧,我在苗店同学群里看到了苗松克老师发表在《乡土赊旗》公众号里的文章,由于写的是身边人,家乡事,所以我很感兴趣,在看松克老师文章的同时,也关注了《乡土赊旗》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后,没事时我就浏览公众号里的文章,结果一浏览不打紧,我深深地被里面的文章吸引了。可以说打开《乡土赊旗》公众号,家乡的气息扑面而来,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情,家乡的景,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名人,家乡的传说,家乡的前世今生……无不向我展示着社旗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悠久以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故事。
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关注公众号后,我看到了海明表叔、谢永彬老师、长春兄弟、苗蕾学妹等熟人的文章,这些熟人的文章让我倍感亲切。同时还有很多老师的文章,比如尚钞老师、静雅老师、晓辉老师、韩芳老师、宛昌老师、宋江涛老师、王春兰老师、刘永科老师、王学章老师等等的文章都各有特色,读罢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另外还有秋杰老师的文章,他发表在公众号里的文章我感觉不是很多,但文风淳朴,生活气息浓厚,他的《表弟的这场婚姻危机》《看电影》《从吃饱到吃好》等,都是让我反复阅读,读后回味良久的好文章。
看得多了,心里难免痒痒,虽然这二十多年从没写过只字片语,但内心深处总对文学还有一丝剪不断的牵挂与眷恋。
不过真要动手写时,却又没有信心,几次拿起笔又放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2021年3月19日,没事时我又点开了《乡土赊旗》公众号,一篇刚发的文章《迎春花儿开》映入了眼帘,作者李先书。李先书这个名字我很熟悉,因为我高一时的同桌也叫李先书,朱集人,不过我们同桌几个月后他转学了,从那以后我们近三十年没联系了,此李先书是不是彼李先书,我拿不准,就翻到了文章的末端。文章的末尾附有作者简介与照片。虽然我们已近三十年没联系,但一看照片,我还是一眼就认岀了他--没错,正是我的老同学李先书。因为没有联系方式,我就给他留了言并留下了手机号。不久他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老同学虽然将近三十年没联系了,但一点生疏感也没有。我们在电话里聊了很多,当然也聊到了写作。当他听说我已有二十多年没写过文章时,一方面表示惋惜一方面鼓励我没事时写写,不图别的,只图心灵有个寄托;写得好坏无所谓,能不能发表也无关紧要,只要自己高兴就行。
在老同学的鼓励下,我终于又拿起了笔,学写了几篇文章,我把其中的《当兵改变了表弟的人生路》《如爷》两篇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发给了《乡土赊旗》的总编辑赵老师,没想到他不但全部采用并且给发了头条。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赵总编的这种“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做事风格让我很是感动也很受鼓掌,接下来我又在工作之余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投给了赵总编有的投到了其他文学平台,投出去的文章大多都被平台编发。这些发在全国多家平台上的作品虽然写得稚嫩,也没什么价值,但却是我对过往的人和事的回忆及对生活的感悟。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而今,我已年近半百,早已过了做梦的年纪,年轻时的很多梦想都已随风而逝,消失在了岁月的尘埃里。现在唯一留下来--不,应该是唯一找回来的,只剩下了“文学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与我的“文学梦”相伴而行,不为别的,只为心中有梦,我不会感到孤单;有文学相伴,我的余生会更加的充实。

作者简介

周中堂,社旗县苗店镇人。现供职于想念集团,《乡土中原》铁杆粉丝。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