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家乡美食◇煎饼情怀

  • 誮開一夏
楼主回复
  • 阅读:257
  • 回复:0
  • 发表于:2022/6/8 10:24:11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爱人工作忙,做饭的事情都搁在我身上。

我也不会做什么花样,一年四季都是面条米饭,菜上也都再家常不过的,最特色的也就是红烧肉了。

这个周末在网上新学了一个酸菜鱼的做法,一条三斤左右的鱼,一家人配上米饭,吃的都乐呵呵的。

于是再接再厉,晚上琢磨着再开拓一个美食:摊煎饼。

把摊煎饼说成美食,大伙可能会笑话,摊煎饼的确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纯粹的就是面饼,比起早点摊上卖的煎饼果子、山东杂粮煎饼,甚至还稍微逊色一点。

但是作为家庭来说,摊煎饼费工夫,况且现在都提倡低油饮食,所以作为大部分时间在街上高热量进食的上班族来说,在家里做饭也都是匆匆的做一些家常淡饭而已。说到底还是费工夫。

然而对我来说,不纯粹是费工夫的事情,主要是根植于心的煎饼情怀。

老家在农村,父母年轻时种了很多地,80年代人拉牛耕的状态下,作为农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里劳作的。

况且生活条件的限制,诸如吃肉、吃饺子等都是很奢侈的。煎饼相对来说不算是太考验经济实力的,但是煎饼费工夫,农民是没有太多时间在吃上下功夫的,所以也就很少吃,但是在下雨天这个时间段吃的比较多,下雨天的时候去不了地,农活即便再忙也只能暂时搁置。这个时候对于我家来说基本就都是摊煎饼了,直到现在全家都生活在城市,下雨天摊煎饼仍然作为我们家的标准配置。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现在摊煎饼基本都是用的平底锅或者是电饼铛了,尽管摊出来颜色更显金黄,更不易糊锅,但是找不到以前的味道是真的。

现代人味蕾的进化,经常下馆子大鱼大肉的吃,对味道的要求肯定是发生一定变化的。

抛开这个,我想原因有二,其一柴火锅,也就是用木柴作为燃料,铁锅摊煎饼,像现今流行的农家乐里边铁锅炖肉,铁锅炖鱼一样,其味道是在城市里边无法体验到的。

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现如今也经常在报道和寻觅。我想主要是因为柴火锅灶的灶台一般都比较大,铁锅也大,另外木柴烧火,火又比较旺,受热面积大,铁锅在中国千家万户这么多年,它的厚度应该是最适合火候与食物的交融的。

其二就是油,以前的菜籽油、花生油、调和油都是没有的,家家户户只有两种油,小磨香油,吃汤面条或调凉菜时候是按滴来放的,然后就是棉籽油,这也就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用油,摊煎饼就是用的棉籽油。这种油多年都不见了,但是这个味道再难寻觅了。

这么几个方面造成摊出来的煎饼比较好吃,这种煎饼我几次尝试基本是做不成的,火大容易糊,火小摊出来的软儿吧唧的,每次我妈在做的时候我都是近距离的观察,各种的不服与尝试都没有成功。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妈妈用铜勺子舀上一勺面糊,勺子最外边顶着锅中间,手腕稍一用力,一勺面糊泼出去,这个动作的瞬间完成后一个煎饼就基本成了三份之二的,紧接着就是用铁制的铲子迅速把刚才流落到锅底的面糊刮到剩余的三份之一处,待面饼成型,就是用铲子在面饼与锅之间铲开一个缝,双手掂起来整个煎饼就翻过来了,然后拿着油壶沿着煎饼四周间断的滴上几滴油,随着油与铁锅和煎饼接触的一瞬间,呲的一声响,油香直冲面饼,在饼上泛起一个个油泡泡,这个时候一个煎饼就成了,掂起铲子一折二,再对折,就铲到碗里来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整个动作紧而不慌,一环搭一环,像是艺术创作。环节很多,但是每个环节都很短,一张煎饼四十秒左右就成了。面饼金黄冒金泡,边缘脆香入口即化。

摊煎饼的面糊里边一般都是切一些小葱,磕一两个鸡蛋,要是到了夏末秋初的季节,在面糊里边再放入一些切碎的花椒叶,摊出来的煎饼更是美味绝伦。

煎饼咸香适宜,直径20公分,一顿饭吃上三四个也就差不多了,搁现在做了煎饼总是要再煮一些稀饭,配上些许咸菜的,但是在老家额外的汤是不再做的,因为摊完煎饼还有重要一部,就是再倒上水把洗完盆的稀面水倒进锅里,扯上两三个煎饼再一绘,就成了煎饼汤,锅里的油,盆里的面就全部绘到锅里了,一丁点都不浪费掉的。这么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吃上几个煎饼有点干,再喝点汤,总算是一顿饭完成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这种带韭菜馅的也是煎饼的一种。

大学毕业到成家以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了,逢上周末下雨或者下雪的天气,我还是要拿出家伙什,摊上几张煎饼,不是解馋,我想,这就是个生活习惯吧,或者算个传统,因为这个时候要是给妈妈打电话,她大概也是在摊煎饼。

现在离乡了,不过我是家里的独子,我的离乡是带着双亲还有奶奶一起离乡了,这份乡愁也就不那么浓烈了。若是搁到离乡比较远,年事再高一些,怕是这种生活习惯就转变成乡愁了吧。


作者简介:
如生,男,1985年生,社旗县大冯营镇人。现居洛阳,从事文秘工作。平时喜欢阅读思考,仰慕古仁人之心,闲暇时写些豆腐块文章,记录生活感受、描画社会万象,文字质朴,情感真挚,以深思运笔为乐。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