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宁富海:赊旗店周边十三保地名漫话-从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中探究赊旗店的演变02

  • 空城旧梦
楼主回复
  • 阅读:908
  • 回复:0
  • 发表于:2022/5/19 9:53:25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赊旗店周边十三保地名漫话

从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中探究赊旗店的演变




作者 |宁富海

赊旗店有武营,但不叫武衙。南阳县境内“墪十堡三十有三”,赊旗有墪堡,在庆裕门外,“墪堡则专防重要,旧置塘汛兵守之”。有卡房,炳文门内偏西北方向。赵河边桃园(地名,斜坡上有一片桃林)附近有一座窑,但不知烧制何种物品,在图中有标注。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李广田日记》来看,此处便有水磨窑地名,人们在这里洗衣、洗澡,想来该窑已比较久远。水磨是窑务流程中的一项工艺,今天可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挹爽门出来,经西街到程营(原图误作常营),跨过赵河有简易便桥通往桥头,从庆裕门往北通往裕州的官道上,跨潘河有桥,这可能就是今天存世的北大石桥了(也有可能是一种便桥)。赵河、潘河上河道宽阔,水天一色,碧波一望无垠,皆有渡船停泊。有汉上船行十二家,双庙码头、大王码头、河口码头、板桥码头(这个码头应位于迎旭门外偏北的潘河)上,已经不像早些年那么繁忙,仍有舟楫穿梭,操着湖北口音的撑船人,时不时议论起唐县的古塔和源潭的铁旗杆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从云贵入京的人们,途经这里留宿、购物、逛街。王董庄(今称望东庄)偏西北方向,有南北祖师庙,又称真武祖师庙,历史悠久,创始不详,但明代时已经昌盛,乾隆年间重修,“地错南裕,址压唐滨”,现有残缺碑文存世,从乾隆年间碑文中的这句话来看,南北祖师庙兴起于古老的唐州辖域,南阳县和裕州在该处分界交错。

该处不远,有一处地名,称作“店河南”,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河南街”。唐河河道按惯例从唐县界开始标注(实际是从源潭始称“唐河”水名),该图唐河河道标注时,从源潭西北稍往青台方向靠了点。

看这个图时,把南阳县和裕州(1913年复名方城)在赊旗店的分界区分好,再区分唐县和裕州、南阳县界,还有就是找准裕州在南阳县赵河边的一块飞地。据山西祁***裕川茶庄民国年间手抄本《行商遗要》载:“自赊南行十五里至埠口,十五里至兴隆镇。”乾隆五年《裕州志》中载,康熙二十九年时,裕州始设兴隆镇。兴隆镇在埠口南,可证埠口地界此时属裕州。又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卷一集镇:“邓家埠口,县北七十里。”据此可知,此时唐县也管辖该埠口。
“桐河以东濒赭比为保一十三,赊旗店东、赊旗店西、店河南、东北太山庙(治所在太山庙,今社旗县唐庄乡马庄村泰山庙)、谭家营、桥头、清河、何庙、铁佛寺(治所在铁佛寺,今大冯营镇下徐村东)、马庵、青台、雷神庙(治所在雷神庙,今社旗县大冯营镇李庄自然村东南角)、千佛寺(治所在千佛寺,今社旗县晋庄镇前曹自然村东)”。
参见卷三建制,南阳县境分保全图,每方十里。这十三个地方,各自为保,由南阳县管辖,但也并非互不往来,相互又共同组建成了通过赊旗紧密联系的保甲(为叙述方便,以下统称赊旗保内或本保,代指这样一种集合),保甲是清代在军事、户籍管制方面的一种创举,利弊共存,也有一些地方自治色彩在里面。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另据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赊旗保内何庙地界,有裕州和唐县分界线,从图中看,埠口既没有划入这十三保中的店河南,也未划入该保的何庙,处于裕唐分界线,偏裕侧。"步、浦、埠"来源于吴楚方言词,与古越语中"渡口、竹筏、墟(虚)”有同源关系。舆图中“埠口”写作“步口”(另据日文版志书写作“埠头”)。埠口今属社旗县赵河街道。
赊旗保内桥头地界,旧称“桥子头”,为唐宋遗留,至明代时为“唐国胜地”。明张,由太山庙分管。裕州境内吴湾,在今社旗县桥头镇吴氏营村北,属于今方城县赵河镇,“俗谓吴招讨故里”,当时属于赊旗保内东北太山庙飞地。吴招讨,即吴阿衡,裕州知名人物,裕州有众多胜迹碑文出自吴阿衡所作。徐庄、刘庄、屈庄、颜庄,为铁佛寺飞地。庙东、庙前、庙西中间,有三官庙一处。何营附近,有观音堂一处。
赊旗保内东北太山庙地界前王庄(附近有中王庄),属于本保清河飞地。东北太山庙地界陈庄(屠庄北),属于本保店河南飞地。东北太山庙地界潘庄东南方向不远处,有太山庙一处,后八座庵附近有关帝庙一处,新庄附近有三皇庙一处。
本保清河地界,王庄,有娘娘庙一处。小潘庄,有龙泉寺一处。孟庄,有裕州一处飞地(裕州境有清河一处飞地)。清河地界还有新店西、桥头飞地。
本保马庵地界(今属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有马庵一处。在黄湾,有祖师庙一处。在郭厰,有火神庙一处。范寺砦,有范寺一处。
本保谭家营地界苗庄有娘娘堂一处。谭家营地界小柴庄、大柴庄、谭家营、王旗营,西北东南走向,岗地起伏。
本保铁佛寺地界和庄附近,有关帝庙一处,大丁庄附近,有火神庙一处,铁佛寺附近,有小庙一处。上徐,有何庙飞地一处。本保何庙地界,旧称“壬子店”,店中有创自元代东岳庙,后因何姓人家护庙有功,改称何庙,有庙宇一处,香火旺盛。有大官司。有白果树,为店河南飞地。
本保千佛寺地界,李传庄岗地蜿蜒曲折。徐庄有青台飞地一处。
本保青台地界小官司,有谭家营飞地。和营有王庵一处。大李营有雷神庙飞地一处。有塚坡这样的遗存,还有山陕馆、太山庙、三皇庙环绕古镇。青台和唐县兴隆镇之间官道上有简易便桥一座。河东唐县地界砚河、保合庄有一块飞地,属于赊旗保的青台和雷神庙共享。距该飞地不远,另有雷神庙飞地一小块。唐县地界刘门庄、王典庄有雷神庙和青台共享飞地一块,范楼有雷神庙飞地一块。火烧庄西侧,大岗高耸。
本保雷神庙地界丁庄,有千佛寺飞地一处。薛岗,有雷神庙一处。大谢岗、小谢岗、梁岗、闫岗自南而北在雷神庙、青台、千佛寺地界上起伏盘旋。
保外与青台、何庙接壤处,由上郭、下郭、姚庄、大范营、小圆、康庄、兴隆镇、葉湾等地属于唐县地界。
“赊旗镇巡检司在县东北九十里赊旗店,乾隆二十年建。”(见卷三建制)图中标注有南裕分司,全称为南裕赊旗店巡检司。南阳县赊旗店巡检司初设于乾隆十九年(甲戌年,1754年),农历十一月戊戌日,即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巡抚蒋炳请奏添设南阳县赊旗店巡检(从九品)空缺。乾隆二十年(乙亥年,1755年),农历八月丙寅日,即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巡抚图勒炳阿请奏印记为南裕赊旗店巡检印。
“赊旗店汛把总署设在赊旗店巡检司南。”(见卷三建制)图中标注有“武营”。当地人俗称“武衙”,可能是口语,按清代驻军实况,是“武营”,原南阳县及赊店周边含有“营”的地名并不少见,也吻合当地宋、金及后世不同时期,南、北方政权在此争夺决斗拉锯的情形。
根据新修《南阳县志》和其他志书所载清代南阳府、县的军事防卫情况,赊旗店当时的军事防卫力量大致如下。
清代乾隆十年《舞阳县志》刻本(丁永琪修,李辙纂)所言,舞阳知县丁永琪以北舞渡镇“五方杂处,而陆路河岸赶纤卸载之夫复逐日云集,行踪难稽”为由,奏请“查照裕州赊旗店成例”,设汛建堡以加强管理,此项奏报很快获得批转。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十年,南(阳)镇总兵在裕州赊旗店设汛建堡,属于裕州名下。
属于南阳县名下汛兵是这样的:“乾隆三十九年,改右营游击为都司,嗣又置南阳分汛于赊旗店,设外委一人。同治九年,改赊旗店外委为把总,始专汛。赊旗店汛有马兵二,守兵十八。”(见卷八兵防)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赊旗店汛兵,既有以裕州命名营地的,也有以南阳命名营地的。原因就在于,赊旗店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南阳县和裕州,在军事上驻防时,朝廷和镇守南汝总兵官(南镇驻扎南阳府,又称“南阳镇”)会统筹考虑。事实上的确如此,南镇标下左右营游击各一员,守备各一员,千总各二员,其中左营分防裕州一员,右营专汛南阳一员。把总各四员。
“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县东北九十里,镇莫知之由起,或曰元分旗屯田,军主氏佘而讹也。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商大贾。居民率游手足食,不事蓄聚,乍贫乍富。习俗奢靡,厮养走卒,仪观甚都。客妓利屣,笙歌盈衢,故士(代指居民)衣履或敞则众笑之。乾隆嘉庆中置巡检司,设营汛。咸丰军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自铁路轮船兴,道僻,商贾日稀,近益就衰矣。要之县中商埠,犹为巨擘云。”(见卷三建制)我们探讨赊旗店衰败原因时,多强调铁路,其实当时还面临列强轮船的竞争,虽然同是水运,但轮船比木船更有竞争优势,唐河因为航道原因,大都是木船,竞争不过轮船。这部志书修成后又过了两年,京汉铁路全线告竣通车,赊旗店命运彻底改写。归根结底,赊旗店衰败于列强侵华,清***内忧外患,地方上矛盾重重之际。
那么,赊旗店旧日究竟繁荣到何种程度呢?当时流亡于此的李广田在1938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到:“克先(马克先,山东省立一中教员)来谈赊镇旧时繁华,云当时富商吃饭每喜炒鸡舌头,每行日得佣钱两支元宝,三十里外,可闻赊店市声,为中国第一大店。”
“1938年4月28日(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去此十八里某村有庙会,四方云集,云牛车可到数万辆,可想甚盛。”“某村”即是何庙。“桃李园”、“普海春”等地名,在李广田日记中一一呈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刘可牧在《七千里流亡》一书中写到:“镇上逢五排十大集,四轮牛车排满大街。人挤人,人拥人,洋广杂货、土特产……算卦的、代写书信的。饭铺、粥摊生意兴隆,水煎包、胡辣汤、浆面条、锅贴(带锅巴的馒头)……僻街巷,掷骰子、押红黑宝的比比皆是。”
此时已距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记载的赊旗店繁华褪尽34年后,街道周边的热闹尚有迹可循。

待续


作者简介

宁富海,社旗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开封古都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专委会委员,从事姓氏移民与客家文化、商会与旅游经济研究,业余并研究民国开封教育史。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茶叙期间,作为开封市四位专家代表之一,进行大会学术发言。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