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常杰敏:回望故乡

  • 屎性ハ改°
楼主回复
  • 阅读:301
  • 回复:0
  • 发表于:2022/5/9 10:33:47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回望故乡




作者 |常杰敏


无论走到哪里,驻足何方,故乡总是让人魂牵梦萦。每每谈论起故乡来,正像歌中所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尤其是对于那些远离家乡、孤身在外工作、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家乡的温暖,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寂寞袭来的时候,像一盆热气腾腾的炭火,透过心窗,驱走凉意,一点点弥漫了周身,暖意融融。
我的故乡是豫西南南阳盆地东沿的一个平原小村,名叫小高庙,前边冠以定语“小”字,系区别于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我们当地人俗称之为“大高庙”。村子向西、西南就属于唐河县。北边一条无名小河依地势蜿蜒西去,入桐河、汇唐河,投奔长江,河的北边为社旗县文物保护单位王庄遗址。村子往东不远,便是G234国道了。
我的家坐落在这片“社旗县南大门”上,有“四十五里城花乡”之说,再精准的说该是“岗头”上。也许源于此处方圆二十华里的地势多岗坡之故吧,其间零零落落分布的村庄名字大多冠以“岗”“坡”命名,诸如“岗常”、“岗王”、“梁岗”、“白岗”、“龙门岗”、“贺岗”、“党坡”、“半坡”、“冢坡”······等等。我把这些起伏岗坡比喻成跌宕起伏的交响曲,到了我们这儿有了变奏,音乐逐渐舒缓深情,款款向西,一马平川向西的南阳盆地流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缘、地貌、地理位置影响着人也改变着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这里的人,由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喝着古井水,忙不完的黄土地,多了对土地的依赖,脾性中富含纯朴、实诚、直爽和坚韧。


小高庙坐落于岗坡上,“一脚踏三镇”,便利的硬化道路通连着周边的村庄,村的东南角生长着一棵两人合抱粗的大桑树,这棵苍郁的桑树,树冠直径达二十余米,盘根错节,树枝伸展下垂,有的几乎枝稍着地,看起来犹如一把大伞,蔚为壮观。据说小高庙人的先祖是在明代从山西洪洞迁居而来。
来到新土,怀乡情切,他们便栽种了一棵桑树,以期得到故土大槐树的庇荫,其寓意为万年沧桑延续永久。历经600余年风雨,当初的小桑长成参天大树,不幸的是生不逢时,大桑树被卷入到上世纪“大炼钢铁”的火炉里了,可悲可叹啊!如今的这棵大桑树,据老人们说,系从当年伐掉去的根部长出的子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受益,现今,此树成为该村人们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每当一年一度秋风起,经霜桑叶落纷纷,黄灿灿的桑叶,纯天然无公害,因其泡茶具有清热、祛火、败毒之独特功效,致使四邻八乡的捡拾者纷至沓来。尤其是远在县城的几位文友,每年总要抽出时间光临于此采风拍照。日前,李店镇相关领导就“留住乡愁,乡村古树木的现状及保护”为题调研时,针对此树的保护向有关单位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故乡北面有一缺口可通往周朝时王庄遗址。出村向东北行走,过桥,数十米处便是行政村的所在地。紧挨小河,就是村文体活动中心。每当晨起和傍晚,或者农闲时节,这里就成为故乡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小河流水潺潺西去,河水极旺极清澈,河边总有洗衣服的女子,或垂钓的爱好者,或取水浇菜园子的乡亲,或哼唱着小曲,或清唱一段豫剧,自娱自乐,优哉游哉。
这个文体广场,原本是一片夏季杂草丛生的荒岗地,多年脏乱差。如今,经一打造,花木绿植环抱着楼台亭榭、曲径通幽处,河畔草木深幽,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朦朦胧胧的少小记忆中,不知哪位长辈曾经说起家父是小村里上过私塾的、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他读过很多书,精通算盘,双手拨打起算盘珠子来,噼里啪啦,得心应手,遇到再难的挠头账,经家父之手,立马搞定,计算得瓜清水白;家父还有一手写得很好的毛笔字,因此,小村以及周边的村庄,每逢谁家遇上红白喜事,需要书写对联之类的毛笔字,无不央求家父帮忙,尤其是每年交上腊月,过罢二十三,来家求父亲写春联者络绎不绝。
乡亲们往往是胳臂下夹两张红纸,往屋里随便一放,随口说下家里几个门等就立马走人,待到年三十要张贴时,再来家让父亲从写好的春联堆中找出自家的取走,分文不要,纯粹帮忙义写。
光阴荏苒,慈祥善良的家父已经离开我们廿二年有余了(农历二000年正月廿七),难以忘怀,作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父亲,威武健壮,能文能武会算,乡邻乡亲们若有事,当其外场子的大照游刃有余,家父具有古道热肠,淳朴善良,热心助人,有求必应,也可以这样说:招之即去,去之能战,战之能胜,办事圆满而告终。
父亲历经沧桑,很会讲些励志故事,以及为人处事之道等。在耳濡目染中,我们兄、姊、弟以及他老人家的孙辈、外孙辈都在潜移默化中受益匪浅,饱受教益。
回想起我对文学及书法的最初启蒙,是家父带给我的。在我上学前,父亲曾经让我弟兄们学习猜字谜、读回环诗文等,当时的“才秀张声叫门开,开门叫声有人来,来人有声去问我,我问去声张秀才。”就这些字,书写成“+”形状,读起来感觉蛮有趣的。
我高中毕业时,因故未能参加高考。弟兄们多(兄弟姐五人),家庭贫困,加之母亲常年有病,更是无力供我复读。是时,从广播中听著名作家路遥的《人生》,看看自己的处境,联想到并比照着书中的主人公,曾发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感叹。苦闷、迷茫之余,痛定思痛,人生出路在何方?
后来,二哥帮我扛着一蛇皮袋高中时的课本,踏着弯弯曲曲的阡陌泥土小路,送我乘上北上从军的专列,成为武警北京总队的一员,继而荣获“首都卫士”勋章。之后,我又回到故乡,徘徊在县城、乡镇上班,后来成家立业。
工作、学习,读书和写作,伴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成长,使我很充实,虽然碌碌无为,毫无建树,但是,忙累着并快乐着。是文字滋养了我的灵魂,让我找到了抒发情感的出口。
我置身基层,脚沾泥土,身边尽是窜跳的新闻活鱼,可歌可颂、富有正能量的那人、那事、那情景,常常让我心怀感动,以致乐此不疲,笔耕不辍。
天道酬勤,我的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一直业绩不凡,为此受到褒奖,小说散文开始在文学期刊上发表,新闻及文学迄今为止已有1300余万字作品问世。几十年的辛酸和跋涉,圆了我梦寐以求的文学、新闻理想。
若即若离的故乡已卅多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依然了然于胸,烙印于脑海。回望过往,曾有机遇我可以留居北京等大都市,但我放弃了、拒绝了。故乡这片土地,才是我的最爱!这里是我灵魂和情感的栖居地,放弃远离他居,不再寄居在外,就是接纳故乡的眷顾召唤;拒绝离开,就是拒绝生命的流浪!
行至人生开阔处,当我回望源头,回望故乡,故乡已成为我人生抹不掉的胎记。我心中那片浓得化不开的恋情,已融入这块土地,成为那里的春去秋来,云卷云舒。春华秋实,源于深深根植于故乡肥沃的厚土。当我细细打量自己生活里结出的大小花朵,品味着浓淡酸甜的果实,一枝一叶都散发着乡情的味道,洋溢着故乡泥土的芬芳,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故土难移,故土乃故乡。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我愿永远回到你怀中。耳畔忽然响起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简介

作者:常杰敏,社旗县李店镇人,现供职于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曾躬耕陇亩于故乡,曾挥教鞭于学堂,曾戎装武警于北京,荣获“首都卫士”勋章;曾借调政法机关专职记者。喜好舞文弄墨于文学、新闻、书法,在市级以上报刊媒体发表作品达100余万字。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