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曹靳果:追忆父亲二三事

  • 香烟520、
楼主回复
  • 阅读:199
  • 回复:0
  • 发表于:2022/3/30 10:07:28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追忆父亲二三事




作者 |曹靳果


一、神奇的鱼叉
门后的角落里,有一把孤零零的鱼叉,三个短短的铁齿,磨秃了锋利,绝没有《水浒传》中阮小五那把威武;鱼叉把儿是一截长长的竹竿,是小时候只可仰望的高度,如今看只比我高些,有两米多吧。
老庄就在东河岸,鱼叉是父亲得心应手的“武器”,肥美的水草养育着肥美的鱼儿,波光粼粼的清澈之下,鱼儿的行动轨迹清晰可见,不知道经过多少次投掷练习了,父亲总能精准无误地叉到鱼,调剂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的生活。


听老妈说,两三岁的我,总缠着父亲去叉鱼,那次逮回来一只巴掌大的小老鳖,放在洗脸盆里养着,我在旁边逗弄,看小老鳖和一只长须大红虾在盆里追逐,一圈一圈看着“咯咯”地笑,伸手去点小老鳖盖的时候,被那家伙一伸头咬住了指头,“哇哇”大哭的时候,父亲早拿来菜刀,剁下了小老鳖的头,又慢慢地剥脱了指头。听大人说,老鳖的吸劲大,还是个死不丢,还有说,要等到见了星星才会松口,谁愿意一整天指头上吸个老鳖当装饰呢?这之后,再遇到这些有攻击性的小动物,都敬而远之。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对我来说,是“常恋鱼肉美,哪有不卡喉”;有次卡喉,比较深,用馍团吞咽去压,喝醋,往喉咙里抹扁嘴(鸭子)口水,都不管用,去了乡卫生所才用镊子取出来。这之后,有了心理阴影,鱼吃得自然少了。

等迁了村子,离西河远了,父亲的鱼叉用得少了,长长的竹竿却派上了其它用场,在竹竿的梢头,绑上个铁钩,春天里钩香椿叶、榆钱、洋槐花,夏天里绑根马尾丝套知了,秋天里钩大红枣,像伸展到很长的手臂,灵活地采撷着甜蜜欢乐的生活;在我右脚面上,现在仍然清晰可见的圆圆的疤痕,正是用力钩大枣时脱了钩,鱼叉插穿了鞋面留下的纪念。
沉寂的角落里,鱼叉锈迹斑斑,看不到神奇的地方,是不是它也在怀念奋力一掷精准命中的矫健身影?在怀念父亲赋予了它那神奇的力量?
二、美丽的罂粟花
那时候刚上初中,父亲征得村人同意,在我家对面暂时不盖房的宅基地上开了一爿小菜园。离家抬腿的距离,侍弄起来特别方便,水又充足,收了这个种那个,一年四季新鲜蔬菜不断。

那时候作业少,放了学,时常去菜地剜草,在几畦葱茏的蒜地里,间种着芫荽和零星的菠菜,等过完春节,吃了芫荽和菠菜,再上茬肥浇透水,蒜苗就该拔节长高了。
在密密匝匝的菜地缝隙中,还有羊蹄甲、剪子股、荠荠菜、莎草等野草见缝插针地生长,也成为我手持剜铲施展生杀予夺的对象。这不,今儿把较多的剪子股剜了个干净。
第二天早自习回来,正吃饭,父亲从菜地回来,问我:“娃儿,你去剜草了?”我不无自豪地说:“是啊。”本想着能得几句剜得真干净的表扬,结果父亲叹了口气说:“你把我种的大烟苗剜光了。”
“大烟苗,没有啊”,我急着争辩:“我只剜了不少剪子股。”
“那就是大烟苗”,父亲无奈地说:“跟剪子股很像。”
“啊呀,那可不能怪我,我可不知道!”

春暖花开时,麦子拔节抽穗了,蒜薹也能抽了,几根树棍隔开的邻居的菜地里,几朵牡丹样的粉红大花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就是美丽的大烟花。不是古龙先生的书上常说:“毒花最美”吗,谁能不爱美呢?本来我家菜地也应该有绽放的美丽的,心中不免有些落寞。
又几日,派出所全乡大巡查,一眼看到了邻居家的大烟花,拔除不说,要按规定罚款,三棵以上罚1500元。
我看着父亲直乐呵:“看看,幸亏我把大烟苗剜掉了。”
三、泥瓦匠父亲的烦恼
父亲干泥瓦匠,不记得从啥时候开始的,家里地少,精耕细作也不够吃,农闲时搞点副业能补贴一些家用。父亲多次告诫我们:“干啥活不长点记性,干到最后也是干最粗最重的活儿。”想来父亲也是从和灰提泥搬砖的小工干起,凭着舍得下力,善于总结,干到了拎瓦刀的大工,进而负责垒垛子和山墙。直到检查出生病前,还在架子上干活。
我家翻盖成平房是2002年,父亲全程操置,事无巨细都精心打理,又是多年老师傅,坚固,美观,节俭,所有的心思全用在了这座房子上,百年大计不容有错。当时屋顶制作,有两种方法,现浇和楼板,考虑隔音隔热,选择了上楼板,楼板缝隙填了碎砖,再用水泥大沙抹平了。
建成了满意的平房,父亲轻松了许多,又花心思布置了一番,圈起院墙,享受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年后,父亲的烦恼来了。下雨的时候,屋里墙体上有几片洇水,父亲不顾雨大,撑着伞去屋顶察看,楼板缝隙处细微的裂纹,如紧紧抿着的嘴巴。父亲怔怔地看着,仿佛忽然发现了引以为傲的孩子不能容忍的缺点。
多种的补救措施:用沥青灌封,只好一时,又会裂纹;用油毡盖封,雨大时排不及时还是洇水;用新材料“水不漏”浇封,半年后太阳一晒还是漏。下雨时,屋里摆着接水的盆和桶,床上方挂的不是蚊帐,而是塑料布,水声滴滴答答地诉说着父亲的无奈。
与漏雨的屋顶斗了六七年的父亲,在2011年抛下自己的泥瓦匠的身份,离开我们走了。

父亲一周年时,我们在平房屋顶支起人字形的钢框架,做了层铁皮瓦,永久地解决了漏雨问题,也好让父亲不再烦躁。


作者简介

曹靳果,兴隆镇菓庄人。现居郑州,从事暖通工程工作。喜欢文字,记录生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