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警惕!您的爱好兴趣,可能正在成为别人的敛财工具

  • 相知相惜
楼主回复
  • 阅读:669
  • 回复:0
  • 发表于:2022/3/14 12:01:35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者:汤哲(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监督部)

日前,民政部向社会公布第九批地方民政部门依法取缔的部分非法社会组织名单,第一批至第九批累计发布取缔各类非法社会组织近500家。


进一步梳理分析这些散布各地的非法组织,除了各种高大上的5G、区块链、投融资、智慧智能科技等类型,还有耳熟能详的传统艺术、书法书画等类别占据大头,各种健康养生、母婴保健等组织或联盟也是愈发泛滥、名目众多。


除了面向企业,有些所谓的组织和别有用心之人还将目光盯向了消费者的口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截图来源于民政部官网)

分析相关非法社会组织的活动特征,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特点:为经济利益驱动,行骗敛财是主要目的。很多非法社会组织打着开展培训交流、对接资金项目、颁发奖状奖牌、命名荣誉称号等方式,忽悠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甚至基层***,谋取非法利益。


有些消费者难免会困惑:我的兴趣爱好,怎么就成了他们的赚钱工具了呢?


殊不知,消费者自己的吃喝玩乐,会带来话题和分享的流量;工作之余想要赚点外快的副业焦虑,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期许,使得各种考证培训火热,国字号、中字头的各类机构认证、考级、比赛成了一门好生意。许多老人对健康养生的关注与追求,使得一些挂牌国际保健协会、所谓的部委认证产品等成为骗子们广泛使用的名号。


有些消费者是基于兴趣喜欢而选购;有些则是出于焦虑和比较,我得学、我得用、我得买;有时候则是侥幸,自认不会被忽悠,殊不知忽悠的就是自信侥幸的这一类。


例如,有些非法社会组织名称使用不规范,一些挂着所谓烧烤研究院、喝酒培训基地等招牌的餐饮企业,目的就是蹭热点、拉流量、博取眼球,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打卡、消费。


还有一些省市查办的案例中,出现了机车摩托、航模航拍、信鸽赛鸽、老酒收藏等涉嫌违法违规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这些机构相对小众,但都是针对消费者的兴趣爱好下手,或通过发展会员收取会费、或组织活动、比赛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参与。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兴趣拜师学艺可能就需要花钱,有的可能还花费不少。


时下火爆的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出现的各种影视剪辑、直播培训、数据分析等账号具有很高的人气和点赞量,很多都会自带一个后缀“长期招学徒”“包教包会”,还有微信等平台上出现的小广告,9.9元学编程,19.9元学excel,学摄影修图、包教包会,学理财、学xx……不少消费者就充值缴费后入群入会参加线上培训课。


不仅如此,有些课程顾问或者培训老师还会直接间接的向学员和会员推荐更多的产品,推销各种服务,学员会员们也成了推销业务的受众和潜在销售增量的一部分。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学习、有收获的当然不在少数,但是也有很多稀里糊涂打了水漂、交了智商税。但企业和经营者可不管这些,反倒希望来得越多越好,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营利和盈利的重要收入来源。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服务赚钱无错,经营必须有度。希望相关企业和有关组织机构能够依法经营获取收益、珍惜社会公信力,加强自律和规范,发挥更好的服务作用和示范引领效应,共同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生态。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创造价值,让消费者感受到安全和公平,经营才能长远长盈,消费才能心安理得。


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排查和清退,依法查办、坚决取缔各类违法违规的非法社会组织,利用大数据手段、信息比对、信用监管等方式避免非法社会组织换个“马甲”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同时也做好警示教育和宣传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企业和广大老百姓都能够知悉了解,远离非法社会组织侵扰。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