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金子:【过年记忆】记忆中的过年

  • 浮殇年華
楼主回复
  • 阅读:151
  • 回复:0
  • 发表于:2022/1/22 15:24:1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记忆中的过年




作者 | 金子



日子在周而复始地忙碌中逝去。又快过年了,今天参加了两个会:评优评先会和年会节目彩排协调会。除此之外是安排部门工作、联系一笔业务、催要一笔欠款。晚上终于可以静下来,写一篇日志了,为今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坐在电脑前,我的思绪慢慢地平静下来,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贫困的童年。
记忆中那时我们社旗太和农村还有生产队,过年家里分到的钱很少,只有区区十几块。过了年开学,我们弟兄几个都需要交学费,所以花每一分钱都需要小心谨慎。

过年买肉只能买五六斤,虽然那时肉的价格只有几毛钱,记忆中好像是七毛五分钱一斤吧。我们吃饺子都是吃素馅的,用萝卜、粉条、豆腐混合而成,从大年初一一直吃到初五。有时天气暖,放置多日的饺子馅就变馊了,也舍不得浪费,继续包饺子吃。
肉对我们来说是奢侈品,用刀轻轻地割下一小块,估计不会超过二两,把肉切得很碎,炒在菜里面,这样一大家子人才有均吃的机会,大部分肉要留给客人吃的。
我们家客人多,所以肉必须留下来,那时猪肉是招待客人的唯一“硬菜”。炒肉也不是全用肉,而是加上一多半萝卜或其他素菜作为配菜,与肉混着炒,或者把配菜放在碗底。客人吃罢了,我们才能分享“剩菜”,但肉菜是例外的,不允许我们分享,因为要留下来招待明天的客人。
所以,在少肉的年代,我们很喜欢过年,过年可以嗅到肉的香味,感觉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味道,而且还可以吃到一点点梦寐以求的肉,满足一下自己久违的渴望。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因为可以穿新衣服。我们兄弟几个每人都会有棉布做的新外衣、新裤子,套在破烂不堪的旧棉袄或旧棉裤外面,整个人就显得焕然一新了。
虽然母亲嘱咐我们大年初一早上才能穿,但是我们往往急不可耐,提前就穿上了。因为吃饭不小心,衣服很快就弄脏了,胸前挂满了饭的残余,少不了受到母亲的斥责。
那时候冬天非常冷,厚厚的大雪似乎永远融化不完,屋里需要生火才能过冬。泥做的火盆里放上一个大树根,下面用棉籽壳、豆秆、花柴(棉花秆)或玉米芯引火。
由于被雪覆盖过,这些引火物都是湿的,生起火来烟气十分大,整个屋内弥漫着浓烟,呛得我直流眼泪,但是冷得没有办法,只有围着火盆烤火,边烤火边擦眼泪。树根燃烧时会溅火星,一不小心就会把棉袄、棉裤烧个洞。遇到火星飞溅时,需要赶忙站起来拍打,防止烧到新衣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新衣服也时常被烧出不少黑洞洞。

在火盆旁最有趣的事是可以进行“烧烤”。饿了我们可以拿块馒头放在火盆边上烤,一会儿生硬的馒头便膨胀开来,伴随着阵阵的焦香,颜色也变得发黄,成为不可多得的美味。
我们还可以拿来一些玉米籽,放在火里面“埋藏”起来,一会儿玉米籽就会受热爆炸,“膨”的一声从火盆里跳出来,炸成爆米花,成为我们的美食。
在没有玉米籽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抓把黄豆来烧,也很美味。如果黄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拿些粉条来烤,粉条遇火就膨胀,不用在火里埋藏,也不用等待,更加简便。这些都是儿时的“膨化食品”,比现在超市里面的膨化食品可绿色多了。
小时候喜欢过年,还因为有鞭炮。“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春”,鞭炮声一响,就有了年的气氛。除夕,天暗下来后,各家就陆陆续续开始放鞭炮了。总觉得那时的鞭炮可真响,一家放鞭炮,全村都能听见,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哪里有鞭炮声,我们小孩子就往哪里跑,一是可以看热闹,二是可以捡没有爆炸的鞭炮。就这样我们能跑到半夜,听到父母的喊叫声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不亮就又有鞭炮声响起,平时喜欢睡懒觉的我哪里还睡得着,爬起来就穿衣服。母亲说等天明再去拾鞭炮也不迟,可我根本不听,穿好衣服就冲出家门,已经有其他小伙伴也冲出了家门。我们就成群结队地“闻声而奔”,有时跑到放鞭炮的人家,只能看到满地红彤彤的碎纸,一个未爆炸的鞭炮也没有。

我们就这样乐此不疲地跑着、笑着,一家一家地跑,棉靴湿透了,身上出了汗,却不觉得累,能抢到一个没有爆炸的鞭炮就是最骄傲最开心的事。
过年我还喜欢跟着大人走亲戚。那时连自行车都没有,走亲戚需要步行去,但我还是非常愿意去,哪怕累得不行。因为走亲戚不仅能得到几角压岁钱,还可以吃到特别好吃的饭菜。如果过年时又赶上亲戚家有婚宴,那走亲戚就更是一个美差,可以吃到更好的美食。

现在条件好了,吃喝玩乐花样繁多,儿时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那时过年真叫有味儿,现在过年则越过越平淡了。
今年,小女儿已经八周岁了,我决定回老家过年。一年到头,虽然回了两次老家,但每次都是匆匆回匆匆走,在老家只住了两个晚上,也没有陪母亲好好唠唠嗑。母亲已经八十八岁高龄了,今年要好好地陪她老人家过个年。但愿疫情早些过去,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金子,本名张金立,男,汉族,1969年12月生,河南社旗人,郑州大学法学学士,澳门城市大学MBA硕士,一级建造师、经济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应急救援专家、企业高管。爱好文学,系濮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理事、散文学会副主席、董事局副主席。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