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赵永修:火神爷显灵的传说

  • 振星
楼主回复
  • 阅读:970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1/12 10:42:16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火神爷显灵的传说




作者 | 赵永修


唐河县城东北25公里有一个朱岗村,历史上曾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繁华集镇——黄沙镇。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后来更名为陈岗镇,尔后就是朱岗街了。古镇的雄姿早已毁于兵荒马乱之中,但这里的火神爷曾火烧三河铺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饶有兴趣地话题。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该集镇鼎盛时期的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喧嚣沸腾景象自不必说,但就镇内的寺庙来讲,就足以使人们叹为观止。镇内东有“青云庵”,西有“华山阁”,南有“观音堂”,北有“石佛寺”,东南有“玄妙观”,东北有“火神庙”、“土地庙”,西南有“龙王庙”,西北有“三仙台”。这些寺庙中,除了土地庙、火神庙之外,其他寺庙一座座殿宇俨然、僧尼众多、暮鼓晨钟、香烟缭绕、热闹非凡。尤其是每年正月十六庙会之际,前来焚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殿堂内挤得水泄不通,各类供品摆得层层叠叠······

与几座大庙相形见绌的是火神庙的冷清气氛。虽也时不时有人来光顾,但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火神爷每日端坐其内,不免有些闷闷不乐,觉得大失颜面。谁不知我祝融神通广大?成汤伐夏时,天命我降火夏城西北之隅,大败敌军,名扬天下,姜太公封我为“火神”。同为玉皇大帝派下来的神仙,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更让火神爷想不明白的是,他土地爷的小庙并不比我的庙大,原来土地庙的香火与我的火神庙不相上下,最近两年来竟然也兴旺去起来,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火神爷左思右想,终于茅塞顿开。好多年来,豫西南常常发生蝗灾,所到之处,庄稼茎叶被吃得精光,造成颗粒无收。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到头来却一无所获,只有外出逃荒,饥饿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就在两年前的夏末秋初的一天,蝗灾又发生了。

眼看蝗虫已过了毗河(现在朱岗北面的一条河),直向南袭来。空中飞的遮天蔽日,地下爬的盖住了禾苗。村民们哀叹:“这是来要我们的命呀!”此时,村里一个中年人急中生智,建议把土地爷抬出来放在北岗脊上,看能否显效。事不宜迟,几个年轻人立刻跑到土地庙里,来不及烧香,每人跪在土地爷面前磕了几个头,一阵念念有词,就把土地爷请到了北岗头上,让他面向着蝗虫袭来的方向。

片刻之间,奇迹发生了:蝗虫竟然有的调头向北撤退,有的绕道而行。人们欢欣鼓舞。这年秋天,朱岗街附近的许多村庄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说朱岗街的土地爷灵,土地庙里的香火便日渐兴旺起来,简直可以和几座大寺庙媲美了。土地爷想,看来只有为百姓建功立业,才能让人们刮目相看。

火神爷思忖良久,终于拿定主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惩治邪恶,施善穷人,再显我火神爷的威名!

于是,火神爷灵魂出窍,化作一个叫花子,云游四方。他一面挨门乞讨,一面遍察民情。吃的是残羹剩饭,睡的是破窑草窝,顶严寒,冒酷暑,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那些日子里,他时而对作恶之人切齿痛恨,时而对受苦受难之人动恻隐之心。

一天,火神爷巡游到豫南。他正在路上走着,不觉到了中午时分,顿感又累又饿,正想要讨一点馍饭充饥。他抬头一望,只见前面有一个小集镇,便径直向前走去。眼见该镇背靠小山,三面环水,想必是一个富饶之地,讨点吃的应该不难。刚走不远,迎面走来一位讨饭的老翁。他衣衫褴褛,挎着篮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可能是同病相怜吧,

老翁告诉他:“你还是别往三河铺讨饭了,那不是咱去的地方。”
从老翁口中,火神爷了解到,三河铺本是一个富庶之地,土地肥沃,世风纯朴,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人为善,其乐融融。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镇子里出了一伙好逸恶劳之辈。他们不事农耕,寻衅滋事,打家劫舍,拉杆结匪,横行乡里,把周围村镇骚扰得不得安宁。并且,镇子里不少人也纷纷效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镇子里良善之人却常被欺压,无法生活下去,被迫外逃他乡。

周围深受其害的人告到县官那里,而县官却是一个贪赃枉法之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纵容了这一伙人的恶行。这位老翁刚才就是路过三河铺,被这伙人放出恶狗追咬,镇子里的其他人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发出一阵又一阵嘲笑之声。直把老翁咬得皮开肉绽,拼命奔逃,方得解脱。老翁挽起裤管给火神爷看,其状惨不忍睹。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火神爷顿时怒火中烧,把拳头攥得紧紧的,心想:不把你个三河铺烧得寸草不留,我祝融枉为“火神”!想当年我助周瑜火烧曹营,为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立下汗马功劳,对付你弹丸之地的三河铺,还不是小菜一碟?为慎重起见,火神爷还要作更全面的了解。接着,他又在周围十里八乡巡察数日,每提到三河铺,皆众说一辞,可见老翁的话千真万确。不给他点儿颜色看看,就不知道我牛王爷几只眼!

主意拿定,火神爷就向三河铺走去。走了一程,忽听一阵叮叮当当的牛铃声,扭头一看,从后面过来一辆牛车,车上坐着一老一少。火神爷想,顺便搭个顺风车,岂不更好?等牛车走近了,火神爷便深鞠一躬,说道:“老大哥,我能讨个方便,坐上一程吗?”车主欣然应允。火神爷上了车,和父子二人一起向前驶去。

一路上少不得攀谈之声,以除旅途疲劳。火神爷从车主口中得知,他姓李,家住豫鄂之交,家境贫寒。三年前,因老母亲亡故,无钱安葬,便忍痛把仅有的二亩薄田卖了,安葬老母之后,已家无分文。为了生计,只得借了高利贷,做小生意维持生活。由于连年灾荒,生意惨淡,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把债务还清。此时就是卖了货物回家去的。说话间,车主禁不住潸然泪下。

火神爷说:“大哥,我前几天去过三河铺,知道那里的芦席行情很好,销得快,价又高。你不如买一车芦席去卖,我保你能大赚一笔。”车主人看火神爷说话诚恳,就向火神爷打听何处有卖芦席的。火神爷说:“我是吃百家饭的,方圆百十里内那个村庄的情况我不熟悉?前面不远有个王庄,那里家家户户编芦席,你要多少都有,质量又好,价格又便宜。”

说话间,已到了王庄。车主人一看,果不其然,那里房里屋外,都是忙着编芦席的人们,家家屋里都有堆得大垛小垛的芦席。一听说有人要买芦席,都争着出售。车主人倾其所有的银钱,购得了一大车芦席。车厢里已无法乘坐了,他们三人只得坐在车辕上,甩起响鞭,向三河铺而去。

走了10多里,到了三河铺镇外,车主人看牛也累了,该歇息一下,给牛加点草料了。于是就把车停在了路边,自己也抽起了老旱烟。火神爷说:“大哥,我先走一步了。我姓祝,家住朱岗街东北角,一间小瓦房。若什么时候到那边去,可要到我家去呀!”说罢,径直走进镇子里去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紧接着,不知什么原因,三河铺正中间突然着起了大火,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只听有人大叫:“失火了,快来救火呀!”四邻八舍的人们纷纷赶来扑救。呼喊声、盆盆罐罐的撞击声、鸡飞狗叫声······响成一片。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大火非但没有减弱,反而着得更猛烈了!霎时,刮来一阵狂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一个劲儿向四周扩散,整个三河铺变成了一片火海。家中什物已无法抢出,各家只好冒死冲进屋内,拿了家中细软,仓皇逃命。顷刻之间,小镇变成了一片废墟。火神爷一看大功告成,松了口气,摇身一变,化为一股青烟,升上云头,跨上青龙,直回自己的小庙而去。

且说那李氏父子二人在镇外大路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谢天谢地,若不是稍作休息,不正赶上这场灾难吗?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此时,人也歇足了,牛也吃饱了,于是赶起大车,走进了镇子。

突然间,天空骤起乌云,直向大地压下来。转瞬间,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降,直把那三河铺的人们淋得一个个像落汤鸡,哆哆嗦嗦蜷缩在墙角里,泪水、雨水淌个不停。他们看见来了个卖芦席的人,好像遇到了救星一般,像下了命令似的蜂拥而至,争相购买,生怕买不到手。那父子二人哪里还管什么风吹雨淋,忙不迭地卖席收钱,一会儿工夫,一大车芦席已经卖完,而且价格比平时高出了许多。

回到家里,还请了外债,余下的钱作为本钱,继续做买卖。真是人走时运马走膘,李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既搞零售,有搞批发,经营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短短几年时间,李家已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同时,李掌柜富不忘本,时常周济乡邻,对孤寡无靠、老弱病残之人解囊相助。

忽一日,李掌柜回忆起自己走过的发家之路,不完全得益于那个姓祝的讨饭人吗?没有他的指点,哪有我李某的今天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应该去看看他呀!

于是,李掌柜择下吉日,备了厚礼,带上儿子,跋山涉水,来到了朱岗街。他们走进寨子,遇见一位老人,便走上前打躬施礼,问道:“大哥,这里姓祝的一家怎么走?”老人说:“我们镇里没有姓祝的,不但现在没有,而且从来也没听说过有姓祝的。”李掌柜接下去说:“在朱岗街东北角,住一间小瓦房呀!”老人说:“确实没有这户人家,一间小瓦房倒是有的,但那是火神庙呀。”

李掌柜又问了几个人,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他便来到那里,果见一间小庙,破旧不堪,火神爷孤零零地端坐其内。自己的恩人原来是火神爷显灵确定无疑了。父子二人返回镇子内,备了香表、供品到火神爷面前焚香叩头,感激涕零,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年,李掌柜重来此地,出资重修了火神庙。并且每年正月十六庙会期间,必来朝拜。真是庙小神通大,有麝自来香。此事在周围越传越远,来火神庙烧香的人也与日俱增。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许多年后,李掌柜年事已高,不便亲自来朝拜,尽管一再嘱咐儿孙不忘恩人,但仍怕对火神爷照顾不周,就出资在镇子的西北角买下一块田地,嘱托朱岗街人代管,将地租用于火神庙的管理与维护。至今,那块地仍叫“火神爷地”。

作者简介

赵永修,男,生于1953年10月,大河屯镇夏岗村人。1974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小学高级教师,长期担任中小学语文科,擅长作文教学,所辅导的学生作文有多篇发表于《南阳日报》、《作文指导报》等报刊,被作文指导报社聘为特约研究员。1980年代中期始从事业余创作,在各级新闻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获奖多次。2002年被县教委聘为新闻通讯员。曾编写《大河屯镇教育志》。2013年10月退休后,在《速读》、《南阳晚报》、《唐州风》、《石柱山》、《唐河文史资料》、《赊店春秋》、《宛东潮》等报刊发表新闻、散文、民间故事等7万余字,参与撰写《大河屯镇志》。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