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贾龙杰:中州先哲王贺及其遗著《烬余集》

  • 放肆丶小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366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0/18 11:21:02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中州先哲王贺及其遗著《烬余集》




作者 |贾龙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王贺(应该是三点水+贺,但打不出来),字少海,号双庸。河南省方城县城关尹庄人。
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四月十一日。清末戊戍科(1898年)进士。
因两次约众公车上书朝廷,弹劾李鸿章误国罪,得罪朝廷,以“赐同进士候选知县”回班。后无心仕途,誓以教育事业终其身。曾在河南唐河县崇实书院、淅川县丹江书院、方城书院任山长并从事慈善事业,著书育人,终身不渝。
著有《桂宫梯》、《八字福命转移录》、《暗室灯》、《功过格》、《向心篇》、《双庸斋日记》、《双庸斋文集》、《海鹤诗抄》、《家乘》等五十卷。
《中州先哲王贺传》赞曰:“家居时,存心济物。凡有利于民生日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凡有关于风化民教,事无不为,为无不力,任劳任怨不恤也。其心光明,其念慈祥。视财如土,视业如为学为教不厌不倦,老而弥笃。”民国九年(1920年)秋,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赊旗镇书馆,享年72岁。

王贺先生,生而早慧。十几岁便以诗赋文章闻名于县属。参加南阳府试,名列十三县第一名。以府首进学,受到知府刘某的接见。次年入州庠,二十三岁补廪。王贺先生中秀才后,名噪一时,远近学人求交者甚众。

为了研究学问,与学人一起成立“丽泽文会”,定期写作,互相切磋,文思日进。当时正值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尤其鸦片战争失败后,底层社会已致民不聊生的地步。王贺先生深感忧虑,但又无力回天。只能写文章抒发忧愤,讽刺时政。他那时所写的《光棍赋》《讨鼠檄》《榆郎诗》《管城子传》《连珠》等杂文及诗歌,都在学界广为流传。

但天有不测风云。王先生补廪后,连遭祖母、生母、继母和父亲的丧事。按照封建礼教,遇祖父母和父母之丧,须守制三年,在守制期间不得应试。故直到光绪二十年甲午岁(1894年)才参加省试,中第五名举人。

王贺先生中举的甲午年,正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西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对外国奴颜婢膝,李鸿章奉迎西太后,且欲保存淮军势力,对日一味投降主和,不敢作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海军一败涂地。

在李鸿章主持下,对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人“马关条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这引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台湾人民的极大愤怒。

王贺先生此时刚刚中举,对祖国兴亡、民族安危备极关怀。乙未年,赴北京公车上书,力言和议误国。虽未奏效,然光绪帝览后,御笔亲批“忠愤”二字。但王贺先生悲愤难平,乃作诗文,以表达爱国忧民之心。

其中有《割台湾》一首,诗曰:

割台湾兮,众民络绎,如失怙恃痛乎天!

台民何罪,一旦畀诸豺虎不吾怜。

君欲杀敌民欲前,君欲筹款民愿捐。

毁家捐躯义无还。

西望祖国兮,隔重关,下情莫达兮,泪空涟!

青天冥冥兮,何漠然? 

吁!哎!非不谅,畏全权。

光绪二十年秋,经同榜举人唐河县冯树侯先生(系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父)推荐,任唐河县崇实书院山长。

光绪二十四年戊戍(1898年),正值会试之期,王贺先生进京会试。在会试前,王贺先生联合冯树侯和其他数名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指陈时弊,弹劾李鸿章全权误国十二大罪状。

这时李鸿章系西太后股肱重臣,炙手可热。王贺先生与冯树侯先生此举,确属冒死进谏,置自已安危于不顾。可是因是公车上书,李鸿章并未对其公开议罪,但榜出后,王贺及冯树侯先生均以“赐同进士出身,候选知县”归班了。

王贺先生归班后,虽有“候选知县”衔,但他终身没有做过官。他家境贫寒,不肯走买官的道路,也不愿投靠大官门下。

据他的日记记载,他戊戍归班后,山东巡抚李秉衡曾写亲笔信,邀请他到山东做官,但他婉言谢绝了。因为那时正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时期,而李鸿章则是镇压义和团的帮凶,先生不屑与之为伍。

从此,王贺先生便不再谋求官职,立志从事教育救国。重回唐河县崇实书院,前后约四年余。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9-1901),任淅川县丹江书院山长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二年(1902-1910年)任方城书院山长。宣统三年(1911年)复任浙川县丹江书院山长。

民国二年 (1913年) 春,返回方城,先后于赵河郭楼和赊旗店西北隅花园坐馆,教书著述,兼做慈善事业。其中《桂宫梯》《双庸斋文集》等近五十卷著作,便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民国九年(1920年),在赊旗镇学馆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王贺先生道德高尚,至性天成。秉诚信,重节操。每值讲学或与朋友谈话,谈到节烈忠义的历史人物,如岳飞、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可歌可泣的事跡,每欷歔流涕,不能成声。这使听者不自觉地受了感动,也掉下眼泪。

王贺先生虽家境清寒,但一生同情穷人,好善乐施,急人所急,常把薪俸周济穷人。因此教学所得的廉俸,随时花尽,落得两袖清风。他精通医道,常以民间秘方制成药丸,无偿送人治病。冬天给穷人送寒衣;夏季采集中草药制成茶,教家中人每天煮茶以方便路人。甚至在其去世后,其家属仍坚持不懈。

1920年秋,王贺先生逝世时,远近闻之,皆为感泣,不期等县受其教者,陆续来方城致祭,场面极为感人。

方城举人卢景炎曾为他撰碑文说:“先生家产、微薄,自奉俭约。而山也重义,土也挥金,岂不毅然丈夫哉!”简单的几句话,高度概括了王贺先生的高尚品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王贺先生一生著述颇丰,自十九岁中秀才后,日记便无间断,计有三十余卷。除上边提到的成书外,平时所作零散的诗歌和杂文无数。在“文革”中,王贺先生这些珍贵的遗作不幸被红卫兵抄家时当作“四旧”全部焚毁,无一幸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拨乱反正。王贺先生之子王延升、王延俊欲整理其父遗作,而只能望屋兴叹,只字无存。

他们便从1980年起,动员他们的晚辈在本县亲友和淅川、唐河、社旗等县,于其父的弟子及其晚辈中探访求索,历经十个寒暑,终于找到部分散失的原著。

有些短篇诗文都是经其父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口述背诵记录下来的,所以弥足珍贵。这些零散的遗作,计杂文十七篇,诗歌三十六首。

王延升,王延俊先生将其油印成册,取名《烬余集》。炎升先生解释说:“予以烬余名书,实以此集乃求之烬火之后,并非全璧,且以志诸亲友耆宿关怀赞助之功,示不忘也。”

《烬余集》中,不少诗文都是经口口相传所背诵下来的,可见其艺术影响力之大。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