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常杰敏:社旗县李店镇历史文化访踪(上)

  • ╰华灯初上、旧人可安°
楼主回复
  • 阅读:1281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0/12 10:09:58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社旗县李店镇历史文化访踪 (上)




作者 |常杰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明、民族精神和道德伦理,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创建文明和谐城市和乡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地处中原大地、位于豫西南宛东盆地东沿、社旗县赊店古镇“南大门”的李店镇,尤其是于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行政区划改革,合并划归李店镇的古镇青台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提起李店,人们脑海中马上浮现“拜扁担”、“掉枪河”、“宛东御梨”、“葫芦烙画”等系列文化符号。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李店镇湾刘水库

李店镇的变革历史悠久,明代属唐河县桐河、南阳县青台两个保;清代李店、大王庄、半坡一带属唐河县桐河保,薛庄、窝沟张、草庙王一带属南阳县千佛寺保;中华民国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于唐河县源潭公社,北少部分村庄属于南阳县青台乡,据碑文记载,民国七年李店就命名为李店镇了。

1947年10月解放,置李店区,属唐河县;1949年撤李店区改属桐河区;1955年撤区,置李店乡,1958年公社化时,大部分地区属唐河县源潭公社,北杨庄一带属南阳县赊店公社,1961年置李店公社,属唐河县太和区,仅北杨庄、薛庄一带属南阳县青台区青台公社;1965年11月划属社旗县;

1966年11月撤李店公社,分属太和公社和青台公社管辖;1975年6月恢复李店公社;1981年改名李店管理委员会;1983年4月改为乡;2000年撤乡建镇,命名为李店镇,1999年10月被市委评为一星级集镇,2004年11月被市委评为二星级集镇。

2005年青台镇撤销,原青台建制镇与李店镇合并,统称李店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李店镇镇***

近年来,李店镇大力发掘弘扬传统文化,拜扁担、葫芦烙画等成功申遗,有力的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认知,对于推动李店镇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由于多年来堆积的传统文化发展的欠账,造成一些经典传承的断档和没落,发掘保护、延续利用、弘扬传承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下面采撷几朵历史文化之花以飨读者。

01 浓郁的历史文化名村古渡孙

古渡孙村位于李店镇***北4公里处,G234国道穿境而过,该村因便利的交通条件,经济迅猛发展。今犹以木材加工贸易繁荣,曾被命名为李店镇特色乡村示范点。

相传明末,孙九锡从山西洪桐县迁此建村,并于村西方城至唐河的官道(G234国道的前身,沿袭历史沿革,曾称方-唐路、S240省道)旁开一食店,生意兴隆,家丁日益兴旺,村落日益扩大。村南小溪为古道渡口。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古道渡口有一块石碑,碑文中有“远古渡也”字样,因此取名为古渡孙村。传说,汉朝王莽撵刘秀时,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而孤独蹲在桥下,腿都窟瘸酸了,后为“窟陀孙”,《南阳县志》第二页记载有窟陀孙名,后念为古渡孙。

另有玉皇庙位于古渡孙村西北,该庙始建于明朝未年,毁于清初,清末又予重建。此庙建筑规模宏大,一进三院,有高大围墙,雄伟山门和精巧戏楼。虽经历年沧桑,但至今风韵犹存。

02 半坡村的“拜扁担”

半坡村位于李店镇***位于李店镇东南部,东临缓缓南流的唐河,依岗丘地势建村而得名。该村汉蒙二族和睦共处,团结进步,同心同德,安居乐业,共谋发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2017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到社旗县李店镇采访民族宗教工作,是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蒙古语节目部记者,慕名深入蒙古族后裔集居地——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半坡村,开展以“融合”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此次采访活动以弘扬正能量为主,以话筒和新媒体手段讲述7百年来,社旗县李店镇蒙古族后裔在祖国大家庭中与当地各民族同胞世世代代交流交往交融,和睦相处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旗县李店镇半坡村蒙古族后裔,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努力改善生活等方面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事迹。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社旗蒙古族举行先祖李文秀迁居半坡640周年暨墓碑掲碑仪式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节目于当年7月份在中央台蒙古语广播新闻节目和央广网上集中推出“融合”系列报道,之后,引起强大反响,一时,半坡村蒙古族的“拜扁担”声名远播,当时笔者以李店镇党委、***党政办副主任、主笔外宣工作的身份曾将此事及时作了报道。

社旗县李店镇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相应的少数民族政策得以深入贯彻落实,将半坡村定位为蒙古村,兴办了蒙古学校,尤其是半坡村蒙古族李氏恢复了“拜扁担”的民族文化习俗,以缅怀先祖,弘扬蒙古族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据史料记载,木华黎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40多年,被誉为元初“四杰”之一,并从八世孙开始,易姓为李。“拜扁担”仪式起源于木华黎的九世孙李文秀,其“性豪爽,行仗义”,在当地威望甚高。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他曾救助过一位汉族姑娘,姑娘的父亲知恩图报,后李文秀在洛阳遭遇灾祸时,早早通风报信,并赠送扁担一条、竹筐两个及一些盘缠,李文秀得以脱身,逃至唐县(今唐河县)北四十里半坡村(今社旗县李店镇半坡村)隐居下来。

李氏后人牢记当年“一条扁担救命恩”,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举行“拜扁担”仪式,数百年来从未间断,直到20世纪60年代因故中断。

近年来,社旗县李店镇半坡村李氏后裔通过努力把“拜扁担”传统再次拾起,该仪式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民族风俗,经向有关部门申请,已被获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半坡蒙古族基本情况:半坡村为南阳李氏蒙古族发源地,典型民族村,现有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据2021年统计,总人口3762人,现有蒙古族人口747人(男性498人,女性249人),其中半坡村431人占比58%、杏庄村260人占比35%、邢冲村56人,占比7%,年龄分布为:0-18岁288人、18-60岁369人、60岁以上90人。

史料称,半坡李氏蒙古族系元朝铁木真手下骁将、开国元勋木华黎(木华黎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40多年,被誉为元初“四杰”之一。

从八世祖可用开始,为避灾祸,隐瞒身世,易姓为李。)的后裔第八世孙李文秀,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迫于战乱,由洛阳西陡沟迁移到此,至今已600余年历史。迄今已发展到宛东的社旗、唐河、桐柏、宛城、泌阳及周口项城等地百余个村,人口接近万人。

李氏蒙古族坚持弘扬“孝友贞让、惠政善教”的家训,与当地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在衣饰、语言、生活诸方面都与当地汉族群众无差异,但保留着“拜扁担”、拜北斗特有习俗,其中“拜扁担”入选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半坡蒙古族成立有协会,协会会长李性克为县政协委员、原县工商局干部。并担任社旗县蒙古族协会会长、南阳市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蒙古族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现长期居住在社旗县城。

社旗蒙古族与迁出地洛阳及其他地方的木华黎后裔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都要在洛阳和社旗进行祭祖活动,时间不固定,原则上在每年春季临时商定。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半坡村地理位置独特,西高东低,李丁路穿境而过,东临唐河,唐河复航项目已经批复,开工在即。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花生,2019年已引进日本钢葱项目,目前已经种植钢葱500亩。

待续:社旗县李店镇历史文化访踪 (下)

作者简介

作者:常杰敏,社旗县李店镇人,现供职于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曾躬耕陇亩于故乡,曾挥教鞭于学堂,曾戎装武警于北京,荣获“首都卫士”勋章;曾借调政法机关专职记者。喜好舞文弄墨于文学、新闻、书法,在市级以上报刊媒体发表作品达100余万字。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