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贾龙杰:旧时的割麦神器一绰子

  • 梅初
楼主回复
  • 阅读:564
  • 回复:0
  • 发表于:2021/9/23 10:19:27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旧时的割麦神器一绰子




作者 |贾龙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农民在收割麦子时,除了用手薅、镰割外,还用一种效率比较高的收麦工具,叫作绰子。一个人用绰子?麦,其效率是用镰刀割麦的四五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绰子这种收麦工具,那时在北方各省平原地区普遍使用,不过因其有一定的技朮难度,用不好会伤到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熟练掌握的。因此,绰子的运用,并不能完全代替镰刀割麦。
据传,这种比较先进的割麦工具,是诸葛亮发明的。三国晚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在陇西和司马懿争抢收麦子时,为了提高收麦效率,就发明了这种收麦神器。后来就流传下来,并逐渐扩展到北方产小麦的平原地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绰子由竹编、钐刀、手把和绳索四部分构成。绰子的主体是一个由竹篾编成的半圆形大网眼竹筐,形状像簸箕,比簸箕稍大,长宽各三尺多。在箕口处安装一个二尺多长、四指宽的钐刀。
钐刀很簿,很锋利。箕口两端,一端装木柄,一端系绳子。木柄约有三尺长,绳子稍短。木柄末端安有一短横木,便于手握。绳子末端,系一个方框形转轴,便于手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麦时,?麦的农民右腿前弓,左腿微曲,右手握住木柄,左手拉住绳子,从右向左,对着麦根处猛然发力,呲啦一声,一束束籽粒饱满的麦子,迅即落入绰子框中。麦绰子一次能?三耧麦(九垄),前进一尺左右。然后,把绰子里的麦子,顺势倒入后面的网包里。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网包"是和绰子配套的附属工具。就是一个直径约四尺多宽的圆形木框上,用麻绳编成一个大眼网兜,下面装置一个直径一尺左右的木轮子,木框上再安两个把,好似一个独轮手推车。民间有一个歇后语:″网包抬猪娃儿,蹄爪露出来了",就是指这种工具。
网包车由一人操作,紧跟在?麦手的左后方。钹麦手一下或几下钹满一绰子,就顺势倒在左后方的网包里。网包里的麦子满了,就堆成大堆,以便牛车来装拉。农民在单干时,为了节省人力,也有用一根绳子,把网包车系在钹麦人的腰里,″自拉自唱",省去了一个推网包车的人。麦势长的好的地方,因为钹一下就是一铺麦,所以就不用网包车,直接把绰子里的麦倒在了地上。一个技朮娴熟的农民,一天可以?七八亩麦子,是用镰刀割麦的四五倍,称得上是一种割麦的神器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到收麦季节,为了抢收抢种,趁天突击收麦,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字排开,互相比赛,个个镰刀挥舞,张张绰子翻飞,构成了那个时代一道火热靓丽的景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很少再看到绰子的踪影了。这是因为绰子的应用是有局限性的。
在过去,由于受品种和化肥短缺的影响,小麦的产量很低,肥沃的黄土地,每亩的产量也不超过二百斤。有经验的农民,只要看看绰子?麦的情况,就能大概估算出小麦的亩产量。
如果用绰子?两三次才能倒够一铺麦,那亩产量估计只有百把几十斤;如果?一下就有一铺麦,这就叫″一钐麦",估计产量可达每亩一二百斤。这在当时就是高产了。
绰子钹麦,只能适应每亩二百斤以下的麦子,再好的麦子它就?不动了。后来随着小麦品种的改良和化肥的供应充足,小麦的产量动辄千斤以上,植株又壮又密,用绰子就?不动了。再加上近年来联合收割机的普及,绰子就更无用武之地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今天的年轻人,只有在农业的历史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绰子的尊容。
    2020年11月9日

图片摄影:文军红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