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窦小凡:消失的乡村讨饭者

  • 安颜如夏
楼主回复
  • 阅读:425
  • 回复:0
  • 发表于:2021/9/16 9:53:25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消失的乡村讨饭者




作者 |窦小凡


远离家乡二十多年,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讨饭的。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熟悉农家生活。记得小时候经常有讨饭的到村里,挨家挨户地讨要,一般都是赶在吃饭的时候,他们拿出又破又脏的碗,乡亲们都会慷慨地给盛上一碗热饭,若赶上没有饭的时候也会打发一块馍,不让讨饭者失望。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讨饭的也有真假之分,赶在饭点讨饭的,不要别的东西,只要吃的,这是真正的讨饭者。有的则随时都可能出现,要钱要粮,这类往往是打着讨饭的旗号,把讨饭当无本生意来做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乡亲们眼睛雪亮,真假讨饭的一看就知道。对真正讨饭的慷慨大方充满同情,而对那些好手好脚年轻力壮的假讨饭者则毫不客气,直接挥手拒绝。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但是有一种特殊的讨饭者,乡亲们也一样接受。他们穿着不够破烂,衣服虽旧但也整整齐齐的,没个穷困潦倒的样子,反而带点书卷气。他们肩上挂着袋子,一手拿墨,一手执笔,走到每家门前,一声不吭,以墙做纸,提笔写下四行诗句:行善之家,四季大发,家出贵子,高头大马。或:有福人,堂前坐,生贵子,上大学。这些诗句朗朗上口,简单流畅,只要识字的都能看懂,而且语意吉祥,颇符人意,所以遇到这样的不但没人拒绝,还欢天喜地地奉上钱物,或一捧粮食,或一个馍,或几分钱。题诗者往往默默点头接受了,再赶往下一家。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我想,这类人可能是农村的知识分子,他们粗通文墨,手无缚鸡之力,对付不了繁重的农活,也没有伶牙俐齿,找不到别的挣钱门路;家里或许有年迈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幼子,他们才不得不放下尊严,拿起笔墨,走村串乡,为家人谋得一线生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一切匮乏,到了渴求知识的年龄,我不放过一切带字的东西,自己的语文课本从头背到尾,还把姐姐的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该背的都会背了,我把目光瞄向了墙上的诗句。那时各家墙上都有三五首,我成了一个墙诗爱好者,闲着没事,张口就来。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题诗的墙壁早已更新换代,但那些墨渗入砖的字迹或拘谨,或流畅,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不知当年的题诗人,可安好?


作者简介

窦小凡、女,社旗兴隆张岗村人,现居焦作市。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