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贾龙杰:小河的前世今生

  • 三好先森
楼主回复
  • 阅读:914
  • 回复:0
  • 发表于:2021/8/31 17:01:3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小河的前世今生




作者 | 贾龙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我的家乡,方城县赵河镇倪庵村,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平原小乡村。

村后坐拥平坦而肥沃的良田千亩,村前有小河环抱。小河名叫赵河,它发源于五朵山南麓,蜿蜒百里,携山岚草香,缓缓流入方城境内,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河、赵河镇。

到达我们村西时,小河突然拐了一个“几”字湾,再向东南社旗方向直奔而去。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我们村与小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是小河,但那时的河水是相当丰沛的。河面宽的地方有三四丈,窄的地方也有一两丈,一般的地方都齐腰深。隔一段距离,在河水拐弯处,总会有一大潭窝,水底藏有大鱼。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小河水质清澈,深不见底。这是一个古老的河流,河谷很深,河崖头有四丈多高。河滩很大,有几百米宽。河湾里长满了一人多深的芭茅,有的地方一眼望不到边,阴森森的,有些吓人。

我们村,村前有一个庙,庙下坡几十米处,就是我们经常洗澡玩耍的小河岸边。这个地方有一处遗迹叫“姑嫂桥”。传说古时候这里是一个南北通道,但因小河阻隔,很不方便。倪庵庙上,住有两个尼姑,原为姑嫂关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出家人以行善为本。她们为了方便南来北往的客商善众,打算在这里修一座石桥。决心一下,便四处化缘,八方善土也慷慨解囊相助。历经数年,确也用化缘所得购置了不少砖石等建筑材料。但这对于要建筑一个宽敞的车马石桥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幸好两个弱女子的辛苦善举感动了天神。

为了帮助姑嫂二人尽快实现她们的夙愿,玉皇大帝就派二郎神手持赶山鞭,于每晚从西北山赶来巨石堆积在岸边,以加快石桥的修建。但此事被村上的土地爷发现。他害怕此桥修成后,南来北往的过路神仙会给他带来招待应酬的麻烦。因此就想方设法阻止石桥的修建。

他发现二郎神持赶山鞭从西北山赶石头,是从每晚人脚定开始,凌晨公鸡一叫便立刻停止。他便在半夜学公鸡叫,其它公鸡听到叫声也一齐叫了起来。

二郎神听到鸡叫声,以为天已放明,便收起赶山鞭,空中的巨石也纷纷跌落在半路上。土地爷一连数日进行干扰,二郎神不明就里,便心灰意冷,中止了赶石行动,姑嫂桥也便成了一座半途而废的残桥。

据我的父辈们讲,在民国初年,他们小时候在河上洗澡,还能站在姑嫂桥残存的桥墩上跳水浸猛子。但后来发了几次洪水就把残存的桥墩也冲跑了。

不过现在村东头坑边的小石桥上,还铺有几块一两千斤的大青石头,有棱有角,背面还刻有似字非字的图案,据说都是从姑嫂桥故址的下游捞上来的。姑嫂桥的神话故事,在我们一带仍传为佳话。

小河给我们村的村民带来了许多便利,洗衣、淘菜、洗澡、挑水……

尤其是夏季,锄地、割草、扬场、晒麦等都是又重又脏的农活,干了活一身汗、一身土,又困又乏,跑到河上衣裳一甩,一头钻进水里,浸个猛子,在河里泡一阵子,全身干净清爽,困乏全消,再轻轻松松地回家吃饭。所以我们村的群众说:“累死累活,舍不了倪庵这道河!”

小河更是孩子们的乐园。一到夏天,吃了午饭,全村的孩子都会不约而同的奔向河边,脱掉衣服,跳到河里,互相追逐嬉戏,打水仗,在深水处浸猛子,什么打嘭嘭、倒冲船、自由泳都会。有的还会踩水。所谓踩水,就是人在深水处,身子直立,两手伸在外面,只用两脚在水中搅动,使身体浮在水中,熟练的踩水者,能使胸部以上都露出水面。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那时夏季雨水比现在多,每年夏天,小河总要发一两次大水,河面能涨到一两米宽。水急浪大,常常冲过来一些木料、西瓜、窝瓜什么的,许多人都会跳进洪水里打捞,有时能冲到下游几里地才能爬上岸来,但从来没出现什么大的事故。

那时河里的鱼虾特别多。在河里洗澡时,会有成群的小鱼围着你咬身上的灰,感觉痒痒的,很舒服。河边的苲草里,藏有四指多长的蚂虾,如果你有功夫,一会就能摸一手巾兜。岸边水下的泥洞里,藏有螃蟹和鲶鱼,也是孩子们洗澡时兴趣容易集中的地方。

最有意思的是,当时河里的老鳖特别多,每到中午,太阳特别毒时,老鳖会到沙滩里去晒盖,有的母鳖会在沙滩上扒窝产卵,每个卵约有枣那么大,纯圆形,每次产二三十个。产完埋在沙里,老鳖趴在旁边看守着,见有人来,会打个车轱辘逃到水里去。这窝鳖蛋,自然就成了孩子们的战利品,拿回去煮了吃,虽说有点腥,但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也算是一次改善生活吧。

每年夏秋之交,河里还会“过鱼”。人们站到岸上,会看到水里有黑压压的一股子鱼,前边看不到头,后看不见尾,向下游迅速游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这是一种叫“池鰋”的鱼,长约一尺,成流线形。每逢过鱼时,人们都会拿着水桶、箩头、铲子、挑谷钗等工具到水浅的地方去捕鱼,有的每次能逮十多斤。至于过鱼的原因,有人说是这种鱼每年定时要到长江口回游产卵。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种过鱼现象便再也看不到了。

真正使小河面貌彻底改变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那时方城县在赵河的上游修建了一座罗汉山水库,使我们这里的小河几乎断流。与此同时,在下游三里地的潘庄(当时属南阳县,现属社旗县)也修了一个拦河坝,使我们这里的河谷也变成了一座小水库,水深一丈多,河面十多丈宽,彻底阻断了南北交通。

我们大队的副业厂为了方便群众,就造了一只木船,抽本村的吴德福和小营的贾成海为船工,渡口就设在庙前姑嫂桥遗址处。如有人要坐船渡河,本大队的社员不收钱,外大队的每次一毛钱。两个船工,划动双桨,像一只张开双翼在水上凫水的小鸟,在湛蓝平静的水面上来回翱翔,给这个偏僻寂静的小乡村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但这种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到1961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对大跃进错误路线的纠正,像罗汉山水库、潘庄水库这些不合格的小型水库纷纷被拆除,倪庵渡口也就风光不再,小河重新恢复了旧时模样。

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方地区夏季降水逐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逐年增多,小河水流日渐减少。加之上游赵河镇为了改善镇区环境,又在赵河镇东修了一道橡胶坝,使我们村前小河的水几近枯竭。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前不久回到老家,特以站到岸上向河上望了望,只见在水草丛生的旧河道里,有一条白色的游丝,时断时续,若隐若现。小河西边广阔的沙滩上,被拉沙人掏得坑坑洼洼,一片狼藉。可以想见,过去的小河所具有的洗衣、洗菜、洗澡、取水的功能便无一存在,使人顿生黍离之悲。

但令人欣慰的是,赵河上游的罗汉山水库的重建,已列入国家计划;南水北调指挥部也有向方城境内的几条主要河流注水增流的意向。这两项工程若能实现,我家乡的山河可有望恢复旧时模样。

期待着家乡的小河变得更美!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