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贾龙杰:漫话石磨与磨面?

  • 运运
楼主回复
  • 阅读:531
  • 回复:0
  • 发表于:2021/8/27 10:09:09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石磨与磨面




作者 |贾龙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四五十年前,我们所食用的面粉,都是用石磨来加工的。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石磨才渐渐被面粉机械所取代。回顾用石磨磨面这段漫长的历史,还是蛮有意义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人们所食用的五谷杂粮,都是放在一个石臼里,用一根粗重的石棍捣碎弄成粉状或浆状,然后才可以再加工成熟食的。可以想象,这种原始的粮食加工工具,不仅效率低下,也很粗糙,粮食的营养价值,没有被充分地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种原始的粮食加工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到了我国古代的春秋晚期,出了一个能工巧匠叫公输班(因他是鲁国人,故又称鲁班),他发明制造了能把粮食磨成面或浆的石磨。这样对粮食的加工就更加精细,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经过两千多年的使用和改进,石磨磨面的动力,除了使用畜力外,还有手摇、脚踏、人推和水力等几种形式。
石磨的规格和样式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五十多年前,在我们这里生产队所用的石磨是这样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它是用浅红色的沙岩打造的尺寸相同的两扇圆形体,直径约为2尺2寸,厚约6寸。上下两扇磨接触面的周边部分,錾(zan`)有排列整齐的斜形条状磨齿,磨的中间部分留有空隙,称为"磨膛"。下扇的中心,装有铁制的短轴,称为″磨脐",与上扇中心的浅圆孔相连。上扇中间位置,有两个直径2寸的磨眼,以便于上边的粮食从磨眼中流入两扇磨的喫合处。上下两扇磨,安置在一个木制的磨盘上。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磨盘是架在一个砖砌的台子上,距地面约2尺半左右。磨盘的外沿与石磨约有1尺2寸的距离,用以承接磨下来的碎粮。在上扇磨的外沿,摽着一根与磨呈切线状的木棍,约有7尺长,称为磨杠。磨杠末端安有铁钩,用以挂驴套。
安放石磨供人磨面的屋子称为"磨道"。磨道里除了安放石磨,还要有安放筛面箱子的地方,所以一般需要两间房子。
开始磨面时,先把部分粮食倒入磨顶上的箩圈里,把驴牵过来,戴上眼蒙子和笼嘴。系好驴扎脖,把驴套挂在磨杠上,搭在驴背上,系牢扎脖前边的驴夹板,口中发出"得儿"的一声吆喝,驴儿便会驯服地围着磨盘沿着反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圈。磨面就开始了。这正是:
    朝朝暮暮年复年,
 每天九百九十圈。
 苦行两万三千里,
 不料只为一个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那时一个生产队有三四十户人家,一二百个社员,只有一盘磨,一头驴。社员平时都是吃的包谷面、包谷糁、高粱面、红薯面等杂粮,很少吃麦面(麦子面称"好面")。粗粮筛面用的是粗箩,磨面速度比较快,用磨还不算太紧张。一到年关,社员们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省下来的一点麦子磨成白面来过年,那时叫"磨年面"。麦子不好磨,用的是细箩,磨一套差不多得一整天。所以进入腊月,磨面比较紧张,就得先给驴把儿(饲养员)挂号排队。什么时间驴把儿通知你,你才能接磨。
磨年面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一般是在白天进行,晚上要喂牲口。夏天下午七点左右,冬天下午五点左右,这段时间叫"喂牛时",就是要喂牲口了。必须卸磨,把驴拉到外面空旷的地方打个滚,再拉到驴屋让驴把儿喂草。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驴才能吃饱。若是这天轮着你磨面,就必须起五更到驴屋牵驴套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磨一套面一般都是四五十斤麦子。下一遍都得一个多钟头。头一遍只能把麦子磨成糁,到了第二遍或第三遍,才可以把落在磨盘上的麦糁用木厦子搓到一面箱子里的面箩里,一箩一箩地把面筛下来,筛过的麦糁先倒在笆斗筐里,等磨顶上的麦糁全部下完,再把筛过的麦糁再倒进磨顶的箩圈里。这才算磨了一遍。一般需八九遍才能磨净,剩下的麦麸作驴饲料。
面箱子是一个长3尺,宽2尺半,高2尺半的长方体。,箱子中间架着两根光滑的木条,筛面箩放在两根木条上,面糁倒在箩里,筛面人用手拉住箩圈,前后滑动,就把面筛在下面的箱子里了。
磨一套面差不多要一整天,其间要不停地添磨、拨磨、搓糁、筛面,还要打扫驴粪便,一刻不能是停歇。尤其是从凌晨三四点起床套磨,整个村庄都还在黑暗中沉睡,只有自已一个人在磨屋里靜静地磨面,石磨的口嗡嗡声,驴儿蹄子的踢踏声,和筛面的有节奏的沙沙声连成一片,形成一种单调、孤独、无聊的氛围,要坚持一整天,着实令人难熬。
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拉磨的驴也饿死了,磨面得用人推。有人手的用两个人推,还好受些。我父母年纪大了,我只好一个人来推。刚开始两手抱住磨杠,拥在肚子上,伸着头一步一步地转圈,没推几圈就头晕眼黑,直想呕吐。就站住歇一会儿,再继续推。后来慢慢习惯了,也能够坚持了。
好在这段艰难的日子早已过去。现在我们的社会,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再也不用为磨面劳神费力了。
石磨这种流传了数千年的粮食加工工具,即使在农村也很少见到了。
抚今追昔,让人怎能不感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化之大呢!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