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赊店,那条河……

  • 听说你是个茬子;
楼主回复
  • 阅读:5677
  • 回复:0
  • 发表于:2020/10/18 11:35:45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条河曾繁荣了赊店、源潭、郭滩“沿河三镇”,南船北马、万商云集的商埠传奇在这条河里行走了数百年……盛极一时的繁华“因河而生”又因水而去。今日,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唐河源头,寻觅400年古航道

唐河的源头在哪里?很多南阳人不知道。

《水经注》记载,八百里巍巍伏牛山东麓,万泉喷涌,山溪纵流,终而汇成了两条大河:东潘河、西赵河。两河到赊店交汇后被称为唐河,唐河直入汉水而汇入长江。也就是说,唐河的源头应该在社旗县的赊店镇。

探寻这条河,不能不探访潘、赵二河。

在赊店古镇行走约20分钟,一阵水击石声传来,同行的社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银鹏说,“潘河到了。潘河在赊店古镇正北方1公里”。

眼前的潘河,古韵犹在,河上横跨了一座古代与现代结合的平板桥。说它是古桥,是因为24个桥墩都是“自古留下来的”,由青石条堆砌而成;说它是现代的桥,是因为桥面曾遭损毁,如今修成了钢筋水泥路面。桥下清水涟漪,水草丛生,几名妇女正坐在河中的青石板上洗衣服,几个孩童跟随家人嬉水捕鱼。散落河床上的石板、桥墩记忆着这座桥的沧桑历史和赊店古镇曾经的商贾云集万帆竞渡。记者在石桥附近发现几个已经风化的石墩,杨银鹏说,这些石墩不知是哪个年月大桥废弃的桥墩。

当地人称这座桥为北大石桥。桥北是一条不起眼的村道,桥头树荫下几个下棋的村民说,这条村道就是当年的古茶道,南方来的货物就是通过这座桥和这条茶道北上,最终运至俄罗斯恰克图。桥北头有个叫漫流寨的村子,这里的村民说,儿时的石桥有栏杆,上有蛟龙石雕,后因石桥屡遭洪水桥面多次重修最终换成了钢筋水泥桥面。

顺着潘河往下游行至古镇东隅,便来到一个叫“水门口”的地方。这里曾是装载大宗货物的码头。踩着石铺的台阶登上长满青草的大堤。眼前的潘河无论是水面还是堤坝,都不能让人将它与几百年前那个船只往来,千帆竞扬的黄金水道联系起来。

沿河堤一路向南,出老城两公里,经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东北来的潘河西北来的赵河在这里交汇后直入唐河。初见唐河源头真容,疑惑,这几十米宽的波澜不惊的水面,是曾经主宰了沿河商埠名镇百年经济命脉的古航道么?

杨银鹏笑说,如果还是昔日的水面,驾一条小船,上可达川府,下可抵苏杭,真的能做到,而不是笑谈。

码头河滩,芦苇荡漾着那年那月那风华

说到古航道,不得不提当年赊店著名的水陆码头。赊店镇古称赊旗店,在明清贯通南北的商贸大流通中,南方的货物要运往北方,多假借水运,然后转由陆路。北方的货物要南下,多靠车马,然后改乘船只。而赊店镇即处在“南船北马”的交接点上。潘、赵二河环赊店古镇而过,其作为天然码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水陆码头临赊店古镇的老街,水边形成长达千余米,深阔平稳、适合停靠的码头,当地人称后河码头。自信江—两湖—长江汉水—唐白河—唐河来的晋商,到后河码头结束两千里水路改走旱路。

站在古码头上,如今河道几近干涸,河床上摇荡的芦苇、杂草、岸边的垃圾掩盖了古码头曾经的容貌,以至于我们下河找寻半天,也未能寻到半块古码头的石板、青砖。

河北岸的老城居民回忆,2011年,有群众从赵河里捞出了两个大铁锚,铁锚一支长1.5米,重50公斤,一支长1.2米,锚杆下部有刻字,因年代久远和锈蚀严重已看不清楚,底部则为四只张开的爪形锚钩。经鉴定,该锚为商船专用的铁锚,按照该锚的工艺手法推断,是清朝的,能拖20多吨的商船。现在这些铁锚还保存在山陕会馆里。

码头边居住的杨骏声告诉记者,解放初期的后河码头还是很繁华的。当年河两岸一停就是三几百只帆船,能排到十五里以外的埠口。码头附近的石门街、关帝庙街、老街都修有更楼。更楼附近全是货场。后河码头晚间灯笼如星。也许就是当地人说的“白天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的盛景吧。

当年水陆商运的活跃和发展,促使沿河商业城镇兴旺,特别是地处舟车相会、水陆要冲的城镇,百货云集,富商大贾争相聚居,使一些城镇非常兴隆。唐河航道沿岸的郭滩、源潭、赊店当时都是极繁盛之地。尤其是处在唐河源头的赊店,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长三里阔四里的繁华巨镇。全镇街道密布,商号林立,聚居与流动人口达13万之多,四方陆路人车如流,潘赵河船似游龙。20多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0多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500多家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经营,铺面相连,药材、布匹、煤炭、茶叶、食盐等各种物资汇集于此,贸易储运、转运。船工号子的吆喝声日夜不绝于耳,有人说数公里外就能听到镇上的喧闹。


帆影消歇,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韵致


在赊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成也河来,败也河”。如今再次站在这个水陆大码头上,往日的盛景已像河中消逝的水一样不见了踪影。对于兴盛400年的商埠名镇为何衰落,有说京汉铁路的滚滚车轮,遮掩了汴洛古道上的粼粼车马;潘河赵河水位下降,消歇了唐河岸边的帆影橹声;山陕商人的南下西还,抽去了支撑赊店繁华的骨架。再加上兵匪祸患,直到20世纪20年代渐渐沦为一个“满是尘土的小市镇”。

正如去年在赵河边上考古发现的“许封镇”(专家结合相关史料和考古发现,初步认为这里就是“小汴京”许封镇遗址)也是依水而建,因水而荣。这里离古镇赊店十余里,据说就是赊店镇前身,后因南北贸易繁荣“择良港”古镇南移,而最终走向衰落。

唐河水日渐消减,赊店古镇的兴盛也渐渐逝去,和它一样因水而荣的沿河城镇也渐渐繁华不在。但是在赊店,曾经的商埠名镇留下了赫赫有名的七十二街、天下第一会馆、华中第一镖局,中原第一票号……如今已被整修一新,原汁原味地保留着那个远去的时代的韵致,成为今日社旗县老城的主体和难得的旅游资源,使今日赊店镇呈现出勃勃生机。

唐河古航道要复航,赊店古码头也将会恢复,这将给社旗及至沿河两岸城镇带来新的机遇。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