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郑长春长篇小说连载:青台镇(第二章)

  • 淡淡の、清香
楼主回复
  • 阅读:10399
  • 回复:0
  • 发表于:2020/4/28 9:19:55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编者按:2020年3月29日,编者从远在西安的知名作家、社旗籍文友郑长春处获悉,其历时10年有余,全书44万字,53个章节,倾力创作的长篇小说《青台镇》问世并将于近期出版发行,编者先睹为快,欣赏了部分章节,获益匪浅。日前,编者经郑长春先生同意,在《商埠传奇》、《赊店旅游》、《乡土赊旗》微信公众平台连载,如有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出处。

郑长春长篇小说连载:青台镇


 第二章

“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理想追求。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甚至凿壁偷光,历尽“十年寒窗苦”,为了“一举成名天下闻”。所以,隋唐后的科举制度,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踏入仕途的可怜通道,也是他们获取高官厚禄的残酷手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读书人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他们只是闭门死读书,读死书,不顾其他技能,不事其他行业,慢慢把自己驯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二,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共六位封疆大吏会奏废科举折,请求立停科举,以广学校。面对这些封疆大吏的强烈呼声,初四,内阁便同意了袁世凯等人的奏请。清廷发布上谕:“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宣告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从此终结。
张世信二十岁时,在母亲潘金萍的棍棒夹击下进私塾上学,读些四书五经及其他一些古籍。母亲希望他能像大少张世仁那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三次都在童生试中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开封落选后已经是二十八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从此,张世信言语沉默,举止怪异。此时,他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五年后的光绪三十一年准备再次参加考试时,却传来了废除科举的消息。
张世信听到消息如晴天霹雳,他气啊恨啊,怨自己生不逢时,恨世道不公,甚至想一死了之,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什么“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不都是哄那些读书人的好听话吗?他因无一技之长,科举制度废除后便成了无业游民,整天一身邋遢的长衫,头发乱蓬蓬的也不梳洗,抱着几卷发黄的旧书躲在屋里,对着墙壁发呆,叹气。其实,他怨恨的不是书生无用,而是自己生在一个让书生无用的时代。家里人都知道他苦闷、失落、愤懑、彷徨,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当他无意间看到黄景仁的这首《杂感》时,把书往窗外一撇,不由得一声长叹:“百无—用是书生,百无—用是书生,难道自己真的就像诗中说的没一点用吗?”
叹息之后,他像变个人似的,对什么事都不在乎了,开始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口无遮拦,大声放屁。
“吃,吃,吃,就知道往嘴里捞,都快吃成猪了,一点头脑都没有。”五少张世信的老婆邱振爽听说二少、三少、四少都跟着大少张世仁沾光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看见张世信总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人长个嘴,不就是让吃么?”张世信埋头就着大瓷碗又往嘴里扒拉几筷子,才抬起头,斜着肿眼泡给女人回一句。
这女人叫邱振爽,娘家是梁岗的独门户,一百多户的村子就他一家姓邱的。她爹叫邱自举,是光绪年间的落第秀才;她母亲叫杨丽娟,是青台镇屠夫杨顺业的女儿。夫妻俩勤勤恳恳,育有一儿两女:儿子邱振豪,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女儿,大的叫邱振爽,小的叫邱振美。虽然这老两口都是普通百姓,可这三个孩子都长得白白净净,相貌出众。邱自举平时虽游手好闲啥活不干,却能说会道,妙语连珠,是青台镇方圆几十里会唱莲花落的能人,外号“邱铁嘴”。
莲花落俗称莲花闹、落子书、过街调、顺口溜等,流行于中原地区。最早为僧人募化时所唱的警世歌曲,后渐被乞丐乞讨时所唱。艺人演唱莲花落时右手拿莲板(两块长竹板),左手拿五块系在一起的小竹板击节,故又称“呱哒板”。光绪年间,豫南城乡均有莲花落演唱。演唱者无固定脚本,多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演唱。如遇到某家结婚办喜事,他便直接赞扬:“竹板敲得当当响,不觉来此是喜堂;快步来到喜堂前,举目观根源;今日公主遇状元,龙凤结良缘;男才配女貌,福禄当头照;相亲相爱来走亲,如同万年春。“遇店铺或卖吃食者,首先赞其手巧货好,生意兴隆,如:“掌柜的,是好人,财源滚滚流进门,明聚金,暗聚银,三年积个聚宝盆”。如若不肯施舍,转脸即行辱骂:“吝啬鬼,心肝烂,坑东骗西子孙断。盖高屋,拓宅院,光养闺女不嫁汉”等。有的艺人为求施舍,先跪在大街上“叫街”,即边用砖头拍击胸部、背部,边哀嚎,如无人施舍时,便用大针穿鼻、用菜刀割睑,直到见血,谓之“破脸”。民国以后,河南境内军阀混战,贫苦百姓以莲花落进行乞讨者日益增多,他们为了吸引观众,击节乐器的使用也有所不同,有的将五块小节子板变为一尺长的条形带齿竹板,演唱时,将带齿面上下拉动莲板上端横面,发出连续哧哧声响,以减少竹板的单调感;有的将竹板改用系钢铃的两块牛脾骨击节,双手摇动,叮当作响;有的还用竹片做一响器插入鼻孔,边吹边唱,并加上一些武术套路,众称“武莲花落”。
邱自举的一张嘴不仅用在唱莲花落上,而且还用在吃上。他长期在外卖艺,养成了好吃的毛病。每天走村串户要来的粮食,他都卖掉,然后去镇上的饭馆搓一顿。那时,一斤卤肉十文钱,一般人是吃不起的,可邱自举都隔三差五要上半斤,再加四两白酒,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流油。有时兜里没钱,他照样到饭馆吃,吃后也用掏钱,凭的就是一张嘴。他进饭馆后,先给饭馆老板套近乎,把饭馆经营得如何受人欢迎,饭菜口味有多地道,说得头头是道,直说得老板频频点头。很快,两人就成了朋友。为了答谢他,老板就留他吃饭喝酒。
为了在村上不受欺负,他就把十七岁的大女儿邱振爽嫁给了张家五少张世信。
张世信也算很幸运。当初媒人受老掌柜张东山之托,是要把这姑娘说给大少张世仁的,可张世仁已心有所爱,对邱振爽没感觉,况且这姑娘还比张世仁小十几岁,年龄上确实有点不般配,就顺势让媒婆把这女人往二少张世智身上推,谁料这女人眼高心傲,根本看不来长相木讷的张世智,准备撇着嘴走呢,在门口却被从镇上赶集回来的五少张世信碰到了,两个人互相偷偷瞅一眼,彼此脸一红,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张世信忙让老爹叫住媒人到屋里再坐一会儿,老爹明白了小儿子的意图,这家伙机灵着呢,十准是看上振爽姑娘了,便叫着媒婆赶快进屋再坐坐,有话好商量。邱振爽就羞答答地跟着媒人又进了屋,等张世信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鸡蛋茶出来,两个人抬眼笑了一下,正好被媒人看见,那媒人当场拍板,您俩就是天生的一堆、地造的一双,这事就这样搞定了。结婚成一家人后,这女人看到大少张世仁比丈夫混得好,心里很嫉妒,对公公张东山太偏心大少张世仁也很有成见。
邱振爽知道大少张世仁很讲义气,心里便打起了小算盘,认为风水轮流转,也该自己男人出头了,便趁张世信吃饭时说:“当家的,别光记着往肚里吃,还要抓住机会往家里捞啊。”
“你是想着吃不恶心,捞,捞,就知道往手里捞,捞钱可不像你捞面条,手一碰就捞上来了。”张世信皱着眉头说。
“我是说咱家门口来了个财神爷。”女人说。
“什么,别大白天做梦娶媳妇——想的美了,胡扯个啥,谁是财神爷,财神爷在哪儿,我咋没看见?”张世信瞪着眼睛说。
“在你鳖脸上!”女人生气地说:“你成天躲在屋里,像个月子婆娘足不出户,外头就是掉下钱也轮不到你,我问你,你知道现在驻守在青台的老大是哪路神仙不?”
“不知道!咋啦,谁在镇上当官给咱有啥关系?”张世信往嘴里扒拉一口饭说。
“呃,我说你这就对了,你确实除了会吃,别的能耐啥都没有,我是一个小脚女人啥都打听清楚了,你现在还稀里糊涂啥都不知道,实话给你说吧,最近咱大少张世仁交上好运了,除被青台街民推为主事外,还被南阳总兵谢宝胜任命为镇守营巡防哨所管带,这权还不够大吗?”邱振爽一本正经地告诉张世信。
“他就是玉皇大帝又能怎样,不照样各过各的日子?”张世信不以为然地说。
“你这人说话咋不像个男人呢?一点道理都不懂。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熟人多吃二两豆腐,你不是看不惯他李再起吗?这次机会来,你还不赶快想法儿抓住,趁老大还在位上,把那老财主治一治,把他弄下去,这青台首富的位置明摆着不就是你张世信的了吗?”邱振爽咬着牙说。
“说的那么轻巧,你以为人家李再起真是个笨蛋。”张世信抬眼看了一下女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嘛,这点道理都不懂,亏你还是个男人。”女人撇撇嘴说。
“好,就你能,你比诸葛亮都能,我算服了你。”张世信一口气把碗里的饭吃个底朝天,完后往桌上一扔说。
“我就是个‘二号诸葛亮’咋啦,你能比上半个刘备不?就怕你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女人半开玩笑半讽刺道。
“好,好,好,这次我就听你这‘二诸葛’的整一回,我去,我这就去找老大。”
张世信说不过媳妇,坐在桌前抽了几口女人早已准备好的大烟,站起来,扭着脖上青筋扔下一句硬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正是中午六月天,他手握一个黄铜水烟袋,敞着黑色带襟短褂,袒胸露肚上了村边大路,呼哧呼哧向青台镇走去。
到了镇上,他七拐八拐,穿过了几条巷子才找到“督办府”。
督办府坐东朝西,房舍高大壮观,装饰古朴典雅。门前是南北主街,临街为三尺高砖砌高台,十一间门头,中间为高大门楼,门头悬匾,黑底金字,镌书“督办府”三个大字,大门口高台上竖一高大木旗杆,上悬绣书“青台镇守营巡防哨所”字样的旗幡。从西到东依次是大门楼,大门后是“一进五”的大院落,门口两个石狮子足有一人多高,有数千斤重里。前院两侧为厢房,中置过厅楼,通过厅楼两侧廊道进入二院,二院由前厅、天井、迎宾楼、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前厅外墙砖石垒就,大门居中,上有额书:“门庭巩固”;迎宾楼为上下两层木板楼,楼上额书:“富贵满堂”。通过两座楼房中间的青石过道,进入腰屋,腰屋后边是正堂屋,再后面是书房、花园、练武场、库房院、马厩院等。房前屋后杨柳疏朗有致,云淡风轻中鸡犬相闻,高高院墙围绕四周,房屋都是青砖绿瓦,凤檐龙脊,雕龙刻凤,五脊六兽,重梁起架,楠木门窗,坚固结实,冬暖夏凉。
督办府斜对面大街上,一处楼阁林立的宅院,是李再起的“李家大院”。虽没督办府高大壮观,但也颇有来头,不可小觑。其祖上于清朝康熙年间来到青台,在掉枪河码头对面的河街兴建房舍,经营药材,其祖父李祖荫先辈积德行善,生了三个儿子,其中老二李英杰从小习武,练就一身好武艺,南拳北腿,刀枪剑戟样样精通,有一年皇上开科大选,李英杰进京赶考,一下考个武探花,皇帝喜欢得不得了,钦点李英杰为皇宫侍卫总管,主要任务就是看守皇宫,保护朝廷。李英杰在皇宫兢兢业业,干的很好,受到皇上多次嘉奖,不几年由皇上恩准,拨下很多银两在青台街上盖所大院,门口上方悬挂的“李家大院”五个大字是皇帝亲笔书法题写的,金光闪闪,很是气派。当时大院初具规模,到李再起这一代,大院全部建成,人称“李半截”(意即半截主街都是李家的房产)。
李家大院坐北向南,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南北有三百米里长,共有房舍一百九十八间。大院纵深为“一进四”格局,横向由正院、侧院、陪院组成,临街为十五间一楼一底门面房。门面房以五间为一个单元,向后延伸各成相对独立的院落。前院东西两侧各建厢房六间,后接二层过厅楼。过厅前,两院有过道相通,过厅至中院,中院天井南北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开间十米,进深四米,开一门窗,门为双扇刭开,窗为“步步锦”窗格。厢房后是正厅,为“明三暗五”二层砖木结构高楼。西厢房、东厢房均设侧门,与中院、后院相通。中院后边是一独立的三合院,三合院向东为卸车大院,向西朝着当铺胡同设一高大门洞,供货车出入。左右各有耳房一间,供家丁守门之用。最后面建有马圈、花园,马圈主墙是麦草混泥而筑,却异常坚固,风吹雨打依然稳如磐石,没有半点裂缝。青砖和土围起的花园,里面五彩缤纷,错落有致点缀着紫荆、石榴、菊花、月季、牡丹等,引来成群蜂蝶飞舞。整个李家大院集店铺门面、仓储、加工及生活起居、用人住房于一体,布局合理,古朴典雅,是青台街最大的院落。
大院靠近街边的门面,就是李再起的商号——方圆上百里赫赫有名的中药铺“安泰堂”。因为青台商会经管药材的商号基本上都集中在这条南北主街,所以这条主街是青台镇最繁华的一条街。其他粮行和杂货集中在南寨门里的河街。从明朝末期到民国初年,安泰堂的规模在清朝时的宛东药铺中是首屈一指。李再起就是利用他祖上留下的这个大药铺,利用他本人的交际话动,不仅成为宛东商会的重要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当地威望很高的大绅士。
每逢过年过节,李家大院灯火通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唱大戏答谢众街邻,救济贫穷人。县里州里官宦来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热闹非凡,远近闻名。
这李家大院最有名的是院内三棵老槐树。其杆粗实高大,如半个碾盘大,两个人抱在一起才能搂住。此树根深叶茂,每到夏季盛花时,成群蜂蝶旋绕枝叶间,嗡鸣如风。

槐树,也叫国槐,属落叶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夏季开花,花冠如蝶,黄白相衬,圆锥花序。初秋结果,荚果似柱,柔韧如肉,可以入药。相传,咸丰年间,陕西一客商满载一马车大麻和槐树幼苗来到青台镇,进入寨墙后,因天色已晚,连找数家旅店,由于客商相貌粗憨,衣着破烂,被店家拒之门外,后到李家客栈,倍受热情招待,客商为该店不以衣貌取人甚为感激。离店时,为表谢意,特赠大麻一捆,槐树苗三棵,并向李家掌柜讲述了一个古代三槐鼎足的故事:据《宋史.王旦》记载,王旦的父亲王祜,年轻时在自已庭院种了三棵槐树,他对家人说:“今植三槐,吾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王祜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所以,家有三棵槐,定能升官又发财!

客商走后,李家掌柜打开麻捆一看,内装三锭金元宝,全家人惊喜不已。于是,李家便在青台大兴土木,兴建庭院和门店,并将三棵槐树植于院落。不几年,槐树的枝叶茂盛起来,李家的生意也兴隆起来,成为青台首富。到了同治年间,捻军为惩罚青台镇内的土豪富绅,放火烧房,将李家三棵槐树烧枯,但到了第二年春季,其中一棵槐树竟又在烧枯的枯干上发芽抽枝,而且越长越旺,从此那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古槐便傲然屹立庭院,成为宛东大地独树一帜的风景。

从这李家大院走出的后人各个不简单,仅清末时期,除了李泰然祖宗三代是“朝廷命官”外,还有北京法政学堂毕业的才子李炳文,参加辛亥革命成为军官的李炳武,乡绅财主更是大有人在。
清末民初的青台绅士一般具有两重资格:一重是大地主,第二重是在城镇有大生意,在商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官的要依靠这样的人,才能同地方实权派勾结起来。
张世信站在高高的门口石阶上,四处一望,除了这座府邸高大雄壮如一头猛兽外,周围其他民宅大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格调,不禁吸了一口冷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呵,这几个月没顾上到镇上来了,竟在哥哥管理下,也出现了焕然一新,如在有生之年,也能像哥哥那样在这里享上一段清福,也算没白在世上活哇。
这些民居基本上都坐北向南,先三间堂屋,谓之主房,后盖陪房,堂屋左边一间为上首,长辈居住,晚辈住右间,长子住房不离祖,陪房位置习惯在左边。虽然普通,但盖房时也颇多讲究,不可犯了忌讳,如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地基,前不应大路,后不应水沟,否则叫“白水浇裆”,主妇人跟外人顺跑。堂屋正门不准正对烟囱,对者叫“火箭穿胸”,也不准对屋山,对者叫“出门难”。房屋后墙对大路者,立一砖、石,刻“泰山敢当”动工择吉日叫“看好”,清基扯红线、放鞭炮,叫驱邪、镇邪,开工日、上梁日、完工日备酒席,款待泥木工和邻里。上梁酒席上给领工师傅送包着钱的红色“封子”,上梁时多在梁上贴“上梁大吉”、“上梁喜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薇星”,或“擎天白玉株,驾海紫金梁”,“吉星高照”、“富禄祯祥”,后墙贴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配房低于主房,一般厨房在主房左则,喂牲口和厕所在主房右侧。房前忌种桑树,房后忌种柳树,院内不栽杨树。宅院格局有四合院,主房五间,两侧配房各三间;半拉院,主房三至四间和一侧配房;一进二院,前院后院;一进三院,有前、中、后院。居民建筑格局多为一户一院。
张世信来到督办府门口,门卫见他满脸风尘,衣冠不整,既不让进,也不通报,无奈他亮出“牌子”:“我是张督办的弟弟,亲弟弟。”门卫禀报后仪门大开,张世仁知道五少平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便亲自出门把他迎进帅府。寒暄间张世仁弄清五少的来意,便没言声。五少在府上住了两天,张世仁酒肉招待,无微不至,可他再也呆不下去,便向哥哥张世仁提明:“你现在是青台镇的老大,我想在你门下谋点事干,也好给你当个帮手,俗话说‘上阵莫过父子兵,打虎还得亲兄弟’,这年头一屁股蹲到农村光啃这几亩地实在没啥指望,所以就上门请哥给条出路,今个说清,我也好回去给家里一个交代。”
张世仁满脸陪笑,告诉五弟张世信说:“既然你决心已下,赶快回去收拾一下,明天就来,好自为之,毋负我望。”
张世信见哥哥果然爽快,感激地立正鞠躬,连连回答:“是,是,决不辜负大哥希望。”兄弟俩相互嘱托一番,便各自忙去。 
张世仁任职“主事”后,不负众望,出示安民,政令一新,并镇压了一批罪恶昭著的坏人,抄没了一批土豪财产,赈济了一些贫苦街民,民众皆大欢喜。他平时带着家人在镇上“督办府”住一段,村上“大西屋”住一段。
为防匪患,他带着镇上街民,在原“青台城”残垣断壁的废墟上重修青台寨,其模式仿造北京故宫。寨墙里外表面全用砖砌,高十米,厚四米,南寨门有门楼,门宽四米,两扇木质以,面钉铁皮,大盖铁钉固定,内有腰杆加固。门楼耸立于高大砖券拱门之上,共两层,重檐歇山顶,翚飞斗拱,与寨墙相平处有护栏环绕,寨墙东西可由门楼通过。拓宽寨北护亲河,河水清澈,石桥横架,沟通南北。北寨门墙上,嵌有一块刻有“青台镇”的汉白玉石匾,笔力遒劲,雄浑大气,与高大坚实的寨墙融为一体。寨内中心处有东、西、南丁字形主道,各面修有数条小道,皆与主道相通。将富丽堂皇的“督办府”主要建筑多数皆包围在寨墙南门里面。
寨墙维护费由大八行小八行来承担,养四队六社承担防寨任务。
一天夜里,月朗星稀,张世信背着土枪上寨墙闲逛,走到南寨门上瞭望台时,朦胧中看见寨墙南边不远处数人从掉枪河对岸过来。张世信以为是大哥张世仁从外面办事回来,问道:“大哥吗?”
对方不应,飞来一枪,方悟是土匪要进寨,即还一枪。土匪见此处有守,绕西寨门北去。张世信速下寨墙,边跑边喊:“土匪来了,土匪来了,快跑啊。”
喊声惊动街民,一呼百应,顿时乱作一团。
那土匪头子带着一杆人马烧毁街房多处,挨家抢劫财物,并大喊大叫:“我日您祖奶,老子是您马王爷,我是来报仇的!”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此人姓马,大名万军,原是镇上有一外来户,给地主种地时与人发生过口角,后来离开青台加入了下洼北山的土匪杆,成了名震宛东的趟将。
这伙土匪把抢劫的目标瞄准了督办府。因督办府四角有炮楼,杆匪不敢靠近。他们先是进入民房,把墙壁挖穿,然后分两股围攻督办府。一股攻督办府北墙,人们点燃了旁边的草房,使杆匪不得贴近;一股杆匪沿督办府西墙,从西南角临河的炮楼旁偷袭院子。这股匪徒的动作被张世仁发现,张世仁便让人往下投掷手榴弹、榴弹炮。当发现匪徒较多时,有些炮弹便来不及解捆就投向了敌人。
张世仁带着青台街民和镇守营全体官兵奋起抗击,数位村民被打死、打伤。土匪走后,人们发现有一个叫王小八的种地户被打死,土匪用的长矛枪还插在他的身上。张世仁目睹此状,含着泪,喃喃地说:“唉,冤冤相报何时了,无知无畏是祸根啊!”


待续

敬请期待第三章



作者简介

郑长春,笔名老枪,1975年2月生于社旗县。现居西安,供职于政法宣传单位。15岁开始发表文章,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作家》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篇(首),并多次获奖。著有纪实文学《急红眼的中国人》、散文集《激情碰撞》《古镇遗梦》《赊店物语》等,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青台镇》是其首部长篇小说。

郑长春往期作品导读:

1、古镇遗梦-社旗青台镇的历史变迁

2、郑长春长篇小说连载:青台镇(第一章)


青台镇相关文章导读:

1、我在远方理解了故乡 -长篇小说《青台镇》创作的前前后后-郑长春

2、血色往事:从掉枪河到金华城 -长篇小说《青台镇》引言-郑长春

3、《青台镇》:一部回肠荡气的警世之作-宁富海

4、一副对联写尽人生-读郑长春老师的长篇小说《青台镇》有感-刘东明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