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郑长春《青台镇》:我在远方理解了故乡@商埠传奇之“赊店古镇记忆”(第208辑)

  • 後知後覺
楼主回复
  • 阅读:12317
  • 回复:0
  • 发表于:2020/4/13 9:27:22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刊头书法:北京故宫  魏殿松) 



郑长春《青台镇》:我在远方理解了故乡

@商埠传奇之“赊店古镇记忆”(第208辑)

 

——长篇小说《青台镇》创作的前前后后(之二)

    

 特邀撰稿:  郑长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赊店镇——重信守诺


(视频转载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特别鸣谢) 



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我们经常会以一种仰视最多平视的眼光看待他人,俯视才能看到更多真实。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摄影:孔峰)


在我看来,青台就是一座淹没历史深处,却使人不能忘却的古镇。它紧靠奔流不息的唐河,一条老街与日夜奔涌的大河相平行,呈南北走向。老街长约三华里,曲折蜿蜒,盘旋而上,犹如一条逆水而上的蛟龙。父亲讲,古镇的老街正是按照龙形而建造的,而沿街伸向东或西的十多条幽深的巷子,就是巨龙挥舞着的爪子了。这下,我终于明白老街为什么是七弯八拐,而不是像现在的城镇街道那样宽广笔直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郑长春搜寻历史痕迹)

我想,一千多年前,有些迷信的老祖宗们决定在此筑城而居时,一定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因势利导,巧妙设计,将古镇的老街修建成一条腾跃而灵动的飞龙,而不是一条僵直而缺少活性的死龙,其寓意一定是希望这条充满活力的巨龙能保佑这块风水宝地平平安安,并给在此经商的先祖带来源源不绝的财富。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一条掉枪河从大冯营的草湖曲折奔来,流经青台,在这里九曲十迴,变得波澜不惊,悠悠的河水在此划了一个巨大的弧形,使这里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运码头。青台历来有水陆码头之便利,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运也就成了主要运力,而古镇所处之地,上入汴洛连秦晋,下达江汉进湖广,加上背靠粮棉油生产的宛东平原,古镇也就成了四邻八乡粮棉油交易的聚散地,也自然成为了商贾们的乐园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父亲说,青台兴盛时,掉枪河里一年四季舟楫如林,行则鱼贯,泊则雁排。在他的记忆中,每天进出码头的船只有上百艘之多,到河街交易货物的骡车马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商贩们的讨价还价声,搬运工们的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喧闹不歇。天色渐晚,忙碌了一天的商贩们奔向老街,或入店投宿,或呼朋唤友上酒馆小酌几杯,或上山陕会馆(也叫山陕庙)津津有味欣赏一场豫剧。背街主要是本地人的住宿区,而老街则是本地商人的大本营。一条只有一公里多长的老街,竟有百货、杂货、副食、酒馆、茶楼、旅店等商铺二百多家。文革以前,老街路中间还保留着一条青石板路,都是一些一米长半米宽十多公分厚的青石,经过行人日积月累的踩踏,青石表面大都被摩擦得跟明镜一般,那些青石板的印痕见证着古镇曾经有过的繁华。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发源于方城北的唐河,流经青台镇的东边,向北可到赊店镇,往南可达湖北襄樊,在中原内河航运中曾有过很长一段辉煌的历史,它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在茶叶瓷器贸易中尤为突出,由水路转陆路经三晋可直达内蒙及张家口,水面上每天早晚均有各式各样的帆船往返停靠,抛锚补给,下货起货,两家“站房”搬运装卸工有上百人,往南即(下水)装载货物的船支大多属粮食油料,如黄豆、芝麻、香油、白酒等,从下水往北即(上水)运回的货物,大多是食盐,食糖、酱菜、茶叶、干菜、桐油、瓷器、火纸、草绳、草鞋、木材、楠竹等。镇上有商会会馆,有戏班,航路一直延续到一九五五年,后因上游水源减少而停航,最为繁荣的北大街连同一座规模可观的关帝古庙殿堂,统统垮入河中,而不复存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摄影:孔溶榕)

青台寨东门外约五百米处有一棵汉桑,相传为汉光武帝刘秀所栽。树高十多米,干很粗,一群小孩在树下玩,六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搂住。大树旁有一个石碾盘,树的直径和大碾盘差不多。树干有空洞,但枝繁叶茂。树的主枝和树杈都很脆嫩。大小树杈向四周伸五六丈远,远远看去像是一把大绿伞。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西汉末年,青台东寨门外有一近百亩的大桑树园,并有一养蚕场。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多次在这里避难。东汉建立后,登上皇位的刘秀专程回青台掉枪河边看日出,并在桑树园里亲手栽了一棵桑树。随着时代变迁,青台养蚕场萧条,桑园变成了菜园。当人们铲除桑树的时候,把刘秀亲手栽的这棵桑树保留了下来。桑树方圆的群众认为树上住有神仙,桑树有灵,经常有人在树下烧香许愿。一九五零年土改时,***大力宣传破除封建迷信,但在树下烧香许愿屡禁不止。一九五一年青台***(当时为南阳县十三区)干部亲自指挥把这棵古树放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摄影:孔峰)

无独有偶。在汉桑西北角约一百多米处有一棵唐柏,那里有一座大庙——泰山庙,也叫“东岳庙”。山门前两个青石狮子分立大门左右,山门为二重门,两边有对联,外围上联是:立身正大见我不拜有何妨,下联是:存邪僻心任你烧香无点益;内围门口上联是:为善不昌祖上有余殃殃尽则昌,下联是:作恶不灭祖上有余德德尽必灭。庙院是一进三的院子,前院大殿正中敬的泰山爷黄飞虎,东边敬的是玉皇大帝,西边敬的是送子娘娘,神像都非常高大,中间是腰屋走廊坊可进后殿,后殿敬的是太上老君。走廊坊东边敬拜是关公像,西边是九仙姑像。通过两边走廊坊,可进宽阔的中院。中院腰屋的东边是元辰殿,里边端坐着六十甲子太岁像;西边是阎罗殿。各个殿中的神像皆威风凛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个殿堂门口都有寓意深刻的对联名句。后院苍松翠柏青翠欲滴,左右成行,左右院墙上壁画惟妙惟肖,意味深长,东西厢房有个转运殿外,其余是灶房和师傅们办公休息房舍。院中干净利落,绿树成荫,花草丛生,环境优雅古朴宁静庄严。大柏树在庙后院,树高五丈多,树干笔直,直径一米多粗,树杈不是很多,但黑绿一片。

父亲说,他小时候去庙里,常见大柏树上有很大的老鹰窝,两只老鹰常在庙上空盘旋。树旁有一座一米多高的石碑,斑驳记载着唐朝某时期何人在此建庙、植柏树一棵。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每年的三月十五都要在此举办庙会,会上总请大戏两三台。烧香的、玩把戏的、卖东西的、赶会的人山人海,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善男信女们总要瞻仰汉桑、唐柏。

抗日战争时期,南阳芳林酒精厂(南阳酒精厂前身,由地下党人邰士芳、邰士林创办,总厂在龙泉寺)在青台泰山庙立分厂,张绍周任分厂厂长,工人五十多人,锅炉两个,日产酒精二百多公斤,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当时,泰山庙是青台游击队的集训地,大柏树是哨所。每当游击队员在庙里集训时,总有一个善于上树的游击队员迅速爬上树放哨。在树上,不光把寨墙里的大街小巷尽收眼底,而且方圆五六里以内的情况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一百多名游击队员正在庙里集训,突然来了五百个日伪军全副武装把庙包围了。当他们冲进庙里,却没有发现一个游击队员,看到的是工人正在生产酒精。来是有一个叛徒向汉奸孙正训(当时的赊镇招抚使署头目)报的信,孙正训为了立功亲自带领一大帮日伪军前来围剿,当他们走到青台寨北三里地周庄的时候,被大柏树上的岗哨发现,马上组织人员撤离了。孙正训这次行动,不但没有得到南阳日军头目鹰森的表扬和奖励,反而还严厉训斥他谎报军情。

一九五八年赊镇盖戏园,把这棵大柏树砍伐掉了。

     

       编者按:2020年3月29日,编者从远在西安的知名作家、社旗籍文友郑长春处获悉,其历时10年有余,全书44万字,53个章节,倾力创作的长篇小说《青台镇》问世并将于近期出版发行,编者先睹为快,欣赏了部分章节,获益匪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长篇小说《青台镇》内容提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日前,河南南阳籍知名青年作家郑长春历经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青台镇》,由四川民族出版社重磅推出。

       这是一部研究和展现中原风土人情的厚重之作,全书44万字,53个章节,以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民俗故事为主要载体,生动叙述了豫南古镇青台,自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民国抗日战争百年间,两个家族、三个兄弟的四世情仇。小说围绕着“青台镇”的百年风云,通过上百位形形色色、性格鲜明、命运不同的人物,在官场、情场、商场、战场上的激烈争斗,以现实主义的冷峻,洞透了这块古老大地的精神内核,故事可歌可泣,情节跌宕起伏,结局惊世骇俗,具有深刻的批判力度和强大的警示意义。

       ( 青台镇,现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境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青台镇》作者  郑长春

   

郑长春
家国情怀  永不放弃

       笔名老枪,19752月生于社旗县。现居西安,供职于政法宣传单位。15岁开始发表文章,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作家》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篇(首),并多次获奖。著有纪实文学《急红眼的中国人》、散文集《激情碰撞》《古镇遗梦》《赊店物语》等,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青台镇》是其首部长篇小说。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