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传统婚恋观:没有"恋"只有"婚",你是在哪个阶段?

  • 今非昔比’
楼主回复
  • 阅读:2758
  • 回复:0
  • 发表于:2019/10/9 9:37:19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改革开放40年来,处于剧烈转型中的中国,人们的相亲观,恋爱观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
[/p]

[p]
[/p]
传统婚恋:没有"恋"只有"婚"
[p]
[/p]

传统婚恋离不开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整个婚姻的前前后后都在别人的指挥下进行.[/p]


[/p]

所以传统的婚恋模式导致男女之间无所谓“恋”只有“婚”。[/p]


[/p]

这是中国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的现象,乃至现在的一些农村依然有这些“包办婚姻”的情况发生。[/p]

[/p]


[/p]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包办婚姻被废除,这之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兴起了大批年轻男女勇敢自由择偶的热潮,而后相亲这种形式也逐渐兴起,但那时候的相亲会存在一些弊端:[/p]


[/p]

1. 男女彼此不是真的了解,只是看中之后走向婚姻。[/p]

2.嫁人就是为了嫁给富足的生活[/p]

3.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本应安份[/p]

4.拿自己的女儿换自己儿子的一段婚姻(买卖婚姻)[/p]


[/p]

上世纪80年代,朴素的婚恋观


刚刚摆脱政治化婚姻阴影的青年,不再为出身而苦恼,但“党员”的政治身份仍是光环。那个年代,物质条件还不很丰富,收入并不是最重要的,“作风正派”和“心地善良”是最朴素的价值观。[/p]


[/p]

[/p]


[/p]

在征婚广告中,学历和职业更多地被提及,不只是男性,女性也很在意,因为学历和职业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职业方面,作家、编辑、科技工作者、干部等较受到异性的青睐。[/p]


[/p]

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刚刚开始萌芽,新婚夫妇追求的,从70 年代流行的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开始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三大件所替代。[/p]


[/p]

在福利分房时期,“有住房”也是婚姻市场上的有利因素。[/p]


[/p]

[/p]


[/p]

80年代是文艺青年的黄金年代,无论男性女性,“爱好文学”都是个加分因素。除此之外,无论是征婚者的自我介绍, 还是对应征者的要求,自身的兴趣爱好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冷遇,但“ 事业心”和“上进心”却屡屡被提及。[/p]


[/p]

当时人们注重婚姻状况与婚姻经历,表明人们把配偶是否为初婚看得相当重要,这与传统文化强调“从一而终”,以及一般价值取向强调“ 白头偕老”不无关系。[/p]


[/p]

总的来说80年代,人们对婚姻的基本要求以稳定、长久为主,因此善良、可靠、正派的择偶条件占据主流。[/p]


[/p]

[/p]

[p]
[/p]
上世纪90年代:物质冲击
[p]
[/p]

上世纪90年代,贫富的鸿沟逐渐形成,经济条件在中国择偶观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80年代希望对方“有事业心”、“有上进心”等模糊的潜能要求相比,90年代的征婚广告中,女性更希望对方具备“企业管理者”、“有经济实力”、“海归人员”等能带来直接物质好处的现实条件。[/p]


[/p]

90年代的青年在择偶时,注重对方家庭经济因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郎才女貌”的婚配模式仍然占据社会主流,经济优越的男性更直言不讳,要求女方年轻貌美。[/p]


[/p]

[/p]


[/p]

随着“政治第一”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结束,金钱、物质重新被认可为婚姻不可缺少的基础,为异性的美貌、气质所吸引也不再被指责为“生物型”的择偶观。[/p]


[/p]

因此,90年代选择配偶的经济取向的强化,是对特殊年代的禁欲主义以及过于“革命化”、“阶级化”的恋爱观的历史纠正,或称之为“人性的复归”,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青年的择偶取向也将更看重个性气质或忽略物质因素。[/p]


[/p]

随着经济条件在婚姻中日渐重要的同时,爱情、兴趣、品格等因素也在升值,女性择偶在注重物质的同时,也部分回归了人的本身。[/p]


[/p]

2000年之后:情感复归

[p]
[/p]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让人与人的交流更简便,空间距离变得更短,但并没有让婚姻这件事变得更容易,以至于诞生了“剩男”“剩女”这一具有歧视意味的戏称。[/p]


[/p]

单身的男女青年要更多地借助外界手段,网络征婚、电视征婚节目来寻求另一半。[/p]


[/p]

[/p]


[/p]

这个时代的婚姻可以说没有标准,旧的标准被打破,新的尚未建立。纵然有“宁可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流行,也有不少年轻人愿意选择“裸婚”。[/p]


[/p]

进入新世纪之后,物质主义的膨胀,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个人的情感需要不断增强,从而更加渴望情感的复归,因此在择偶时对感情和生活情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演进越来越大,感情因素得到复归。[/p]


[/p]

2000年之前,社会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西方青年在选择另一半时,更重视兴趣相投和生活情趣等情感因素。而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择偶中被忽视,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青年的征婚广告中,也经常提及幽默、开朗、热爱运动、定期旅游等因素。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 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p]

[p]
[/p]
当代青年婚恋模式出现新趋势

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有所改变,女大男小婚姻明显增多,当代青年婚恋模式出现新趋势,试婚、财产公证等现象增多 。[/p]


[/p]

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和婚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有关。青年人“闪婚、闪离”现象增多,“试婚”成为单身青年追求理想婚姻的一股“潜流”。经济条件在青年择偶因素中的重要性上升,财产公证成为青年防范婚恋风险的无奈选择。[/p]


[/p]

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变迁,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态度与观念也随之改变,这导致代际现象日益突出。[/p]


[/p]

[/p]


[/p]

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成为社会新事物和新潮流的代言者,也自然成为社会学家观察社会变迁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研究对象。[/p]

[p]
[/p]
新的婚恋现象:“婚恋焦虑”
[p]
[/p]

社会经济急速变迁导致的代际之间的观念与行为差异在婚恋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也成为青年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新的婚恋现象,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一些学者注意到,“父母逼婚”和“剩女现象”导致了青年人的“婚恋焦虑”。[/p]


[/p]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婚姻焦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代际之间关于婚姻问题的一种冲突。[/p]


[/p]

[/p]


[/p]

与“婚恋焦虑”相伴的是单身青年在适婚青年中的比例日益上升,大龄青年的“不婚”情况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为突出,“剩女”和“剩男”数量都很庞大。“婚恋焦虑”现象出现的背后,存在着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社会观念、交际方式、家庭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p]


[/p]

总之,爱情婚恋问题是每个人都要去考虑的,但是不得不说,由于社会的包容度不断上升,每个人都有选择让自己幸福的方式,传统的婚恋观、交友相亲形式、夫妻相处模式都在发生变化,不管如何,只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爱情,也能深刻地理解婚姻对于人类的意义.[/p]


[/p]

来源:综合百度资讯,搜狗资讯编写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