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社旗故事——再忆赊店老行薛广居

  • 铭振
楼主回复
  • 阅读:1712
  • 回复:0
  • 发表于:2019/10/7 10:10:41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在赊店老行当中,

还有几种昔日常见的行当,

现分述如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织布女


       在男耕女织的年代,人们穿衣用布全靠手工织成,这种靠手工织成的布俗称 “ 土布 ” 或 “ 家织布 ”。这种织布方法在我国已有几千的历史,它究竟生产于何时,尚无准确的历史记载,织布业尊黄道婆为行业的祖师。在著名的《木兰辞》中,就有 “ 即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 的描述。在古代诗词中也常见关于织布女的描写,“ 零落床头旧机杼,池水沤麻还织布。布成不卖市中儿,金刀剪雪自裁衣。”   “子夜犹闻机杼喧,穿梭倩女冒春寒。织成心里雯憧憬,半为营生半为奁 ”。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赊店古镇的织布历史与其它地方一样,古已有之。这种古老的织布方法十繁琐,需经过纺纱,浆纱,上机等极为复杂的程序,最后将纱安装到织布机上。这种织布机全为木制,历史上是何人发明的 ? 已不可考,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千百年来它为人们作出了特殊地贡献。这种古老的织布机织布效率很低,一个熟练的织布女,起五更打黄昏,能织成一丈布就称为高手了。可见在那个时代布料产的艰难,所谓 “ 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 ”,从把棉花纺成线到织成布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它饱含了多少人们的智慧,心血与汗水。


      如今,织布早已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的工厂化生产,所产的各种纺织品品种齐全,花色繁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传统的织布工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古老的织布机应当作为历史文物进行收藏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裁缝业


       所谓裁缝业,也称缝纫业,是指专门为人们缝制衣物的工匠,从业人是手工业者。在北之前,人们缝制衣物全为自载自缝,随着社会的发展才出现了专门为人们缝制衣物的裁缝这一行当。最早载缝于何时,已难考证,但据《史记》记载,称黄:“ 姬性,号轩辕氏,有熊氏。” 后世尊其为中华文明的 “ 人文始祖 。”


      因黄帝曾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故被缝纫业尊为祖师。历史记载,我国古代的宫廷中已专门设有御衣坊,有专门为皇室缝制衣物的工匠,市面上也出现了载缝这种行当,由此可见这一行当占老的历史。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载缝是个手工技术活,后来随着缝纫机的出现,虽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但制作的衣物如何得体,绝非易事,所谓 “ 量体载衣 ”,全凭裁缝师傅的技术与经验。旧时,初学裁缝,需拜学艺三年才能出师独撑门面。相传赊店古镇某裁缝店有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裁缝学徒接了一个顾客的活,量好尺寸顾客离去后,把载衣尺寸交给师傅裁剪,师傅一看尺寸就大发牌气,原来顾客需作一条裤子,学徒记载的这位顾客的腰尺寸是三尺五寸,而裤长尺寸是二尺三寸,师傅认为徒弟粗心,一定是将此人的裤子尺寸量错了,因为通常哪有这种产重失调的比例?而徒弟却辩解说绝对不错,师徒俩因此而争执不体。后来,徒弟说,师傅如果不放心,您亲自去量嘛!师傅按照这顾客留下的地址找上门去,进门一看,贝这位顾客正迎门坐在太师椅子上,原来是个少见的矮矮胖子,裁缝师傅见状,哈哈一笑,二话不说,扭头便走,原来,徒弟量的尺寸肯定不错。

  

      赊店的载缝店旧时皆为分散的个体经营,上世纪五十年代组成了缝纫合作社,后来成立了服装厂,属于集体企业,专门从事服装的生产与来料加工。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现代的缝纫早已超越了原来的保暖及遮身避体的原始功能,正快速地向规模化,现代化,多样化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的需要,所以原有的设备和技术能力己远远不能适应服业飞速发展的形势而被时代大潮所淘汰,如今的赊店古镇上虽仍有少数服装加工店,但皆为个体分散经营,一般只能承担来料加工,不能承担批量生产能力,但缝纫这一古老行业能延续至今,可见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强大的生命力。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修鞋匠

      修鞋匠是指专门为人们修鞋的手工工匠,古已有之。他们一般没有固定的门店,所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可以挑起担子就走,他们常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摆摊招揽生意。可别小看了这个小行当,人们生活中离不开他们的服务。人们买了各种档次的鞋,穿了一段时间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扔了可惜,就只能求助于修鞋匠了,经过修鞋匠的修理即可继续穿用。在过去人们的旧观念中,认为修鞋是个下贱的行当,却忽视了这一行当存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试想,如果没有修鞋匠,人们的鞋有了毛病就扔掉会是什么情况?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多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人一年四季需穿用多双不同的鞋,修鞋的次数也随之增加,由此催生了修鞋匠的生意意外的兴隆。几年前,在古镇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划下,在小桥街形成了修鞋市场,从业人数在不断地增加,除本地人外还有外地人加入。去年,我在此处修鞋,修鞋匠就是一位操四川口音的年轻人。修鞋过程中我有意与他攀谈起来,原来他来自邓小平的家乡四川广安,来赊店修鞋已近十年了,虽然辛苦,却养活了一家四口人,并打算在这里买套房子,由此可以看出他生意的兴隆情况,我忽然想到,如今可能是修鞋这一古老行当最兴旺的时期了,这是包括修鞋业业内的人们所难以意料的情况。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社旗故事长期征集优秀原创好文章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你的故事和才华

本来就不该被埋没

社旗故事为你提供一个平台

分享你独到的视角和优秀的创作

现在就等你来


把你有价值的想法跟经历,

记录下来,整理成文,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很酷,也很有意义,

不是么?


免责声明:

       “社旗故事”所刊载信息,凡注明文章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社旗故事”转载其他媒体或之稿件(图文意,意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用于学习交流。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社旗故事”发布,可与“社旗故事”联系,本公众号可立即将其撤除。

         稿件交流个人号:w13215999493 邮箱:13462553554@163.com

         编辑: 刘明   策划: 王冈

         顾问: 曹洪波  张义成  贺运海 杨红旗

         协办:社旗县作家协会

                     社旗县民间艺术联合会

                     直播社旗运营中心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