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社旗的这条古街道你见过吗?跟你记忆中的还是一样的吗?(附视频)

  • 作者:一点秋香
  • 阅读:7816
  • 回复:0
  • 发表于:2017/4/28 10:36:0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岁月是场伤不起的梦,轻轻踏过的痕迹如同生命的奇迹般划过历史厚重的沧桑变化中。一座古城,经过岁月的洗刷,往事不再,旧梦依然。赊店古镇正是如此,喧嚣不再,默默恪守着它本身的古韵。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铜器街形成于清代,一街两行全是铜器作坊和经营店铺。是古代赊店镇分行划类集聚经营的代表性街道之一。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看看微友拍的视频,太美了!!





 据了解,铜器街改造建设项目投资500多万元,沿街已建成钱艺馆、铜艺馆等老字号、老店铺、老民宅门楼24处,为古镇旅游增添了又一大亮点。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赊店旧有“七十二条街、三十八个胡同、九门九寨”之说。每条古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厚重的文化。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知名老街的风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社旗县七十二道街就有那一条?



1、西门内街(万发街) 2、牛行街 3、顶北兴隆街 4、西兴隆街 5、北兴隆街 6、中兴隆街 7、小桥街 8、西万成街 9、南兴隆街 10、西阁外街 11、北斜街 12、南斜街 13、鸡瓜街 14、北骡店街 15、五奎厂街 16、中骡店街 17、永安街 18、东万成街 19、南骡店街 20、西阁内街 21、北三皇庙街 22、南三皇庙街 23、永庆街 24、永宁街 25、北瓷器街 26、南瓷器街 27、启文待(豆腐街) 28、牌坊街 29、北中心街 30、西山货街 31、二道胡同 32、中中心街 33、**街" 34、南中心街 35、西太平街 36、铜器街 37、当铺胡同 38、老街 39、北马神庙街 40、永清街 41、中山货街 42、南马神庙街 43、中天平街 44、福寿街 45、关帝庙街 46、石门街 47、河心街 48、北榆园街 49、天桥街50、东山货街 51、中榆园街 52、长兴街 53、东天平街 54、南榆园街 55、长春街 56、宁吉街 57、东兴隆街 58、北太平街 59、北太平街 60、南太平街 61、平安街 62、北丁字街 63、木厂街 64、安乐街 65、北九龙庙街 66、南九龙庙街 67、中丁字街 68、南丁字街 69、东裕街 70、小火神庙街 71、清平街 72、大王庙街

七十二条街之——公安街



公安街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西起山陕会馆门前北瓷器街与永庆街接口处,东交汇于中中心街与南中心街接口处,全长155米,宽6米,青石路面。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赊店镇民间香火社为敬火神在街东头北侧,中中心街西侧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火神庙,当时此街被俗称“火神庙西山街”,1911年旧南阳县公安分局驻在火神庙道房院内,因此该街改称公安街。清代永隆统酒馆在街南侧,规模很大,所酿酒质优良,口感宜人,声望很高,产品远销湖广等全国诸省,特别是在湖北汉口,达官显贵待客有无“隆酒”不饮的传说,除此,大多为玉制品、骨制品、铁匠炉、袜子、鞋、挂面铺等小手工业作坊等,现存清代建筑的院落、铺面还有五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火神庙位于街东头北侧,中中心街西侧,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5年),比山陕会馆早建31年(山门东间东山墙石刻碑文为证),规模宏大,座北向南,东边为庙院,西边为道房院,是一处院跨院的清代庙宇式建筑群。现南北长85米,东西宽34米,占地面积2890平方米,原为当地百姓敬供祭祀火神爷的场所,现今西边道房院已灭失,庙院仅存原建筑在中轴线上的山门、戏楼、大拜殿和大坐殿后墙半截等建筑五座、墙一道。山门戏楼重檐叠起,四角高跷,灰筒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五脊六兽,巍巍壮观。木牌楼六柱屹起,混飞斗拱,檐角飞挑,灰筒瓦覆顶,黄绿琉璃瓦兑砌棱形图案,五脊六兽,极其少见,大拜殿是卷棚式建筑,建在低矮月台上,前脸装格栅门窗,明间后门前装屏风。火神庙所有建筑的柱础、额枋、雀替等构件、饰件上雕刻了很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工艺精湛,令人叹服。戏楼石柱上的对联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河南省人民***于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七十二条街之——中天平街

中天平街 始建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至与福寿街、南马神庙街交汇口处接东天平街,西至与铜器街,南中心街交汇口处接西天平街。全长200米,宽10米,青石路面,街名取天下太平之意,原来除一街两行的生意字号外,还有著名的山西商人领载波,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来赊店镇投巨资在街北侧买一个大坑,填平建起楼房准备经商,后因前期投资太大,后期流动资金欠缺而遭到东家责怨使生意未能做开做大,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渗透到国内,英国传教士孔牧师第一次来赊店镇传教后,第二次来赊店镇便以合法的身份将晋商领载波所建的楼房买下,并在东侧加盖“礼拜堂”,建成了基督教传教基地,中华民国成立后,该教堂又办起了“青年好小学”。该街南侧原有清代的“玉泉酒馆”,所产“泉酒”酒香浓郁,品质优良,远销湖、广、川、贵等诸省,民国时期还有康家毯子,口袋铺、戴家纸局等生意字号,都很有名。特别是所经营的口袋,空袋可直立,装水滴水不漏。现存有原赊店镇基督教堂的建筑一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赊店镇基督教堂,位于街中段北侧,现赊店镇人民***后院,始建于清代,是赊店镇基督教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座北向南,二层,出前檐,二楼前脸置廊,一、二楼均装格栅门窗,一层六间,面阔17.7米,进深9米,为单檐硬山抬梁式砖木结构。

七十二条街之——东天平街

东天平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南榆园街、中榆园街交汇口处、西至与福寿街、南马神庙街交汇口接中天平街。全长150米,宽13米,街名取“天下太平”之意。清代道光年间,街南有大生意客栈“兴盛店”,有客房200余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同时可接纳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客源多来自湖广茶商和船帮。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中山货街

中山货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南、北马神庙街交汇口处接东山货街,西至与中、北中心街交汇口处接西山货街,全长290米,宽6米。该街清代以经营赊店镇周边的土特产、药材、东北山货为主,光绪年间有“广太昌”号杂货店,和“福临协”票号,并在票号门东侧放置有一口清咸丰年间铸造、带铭文“太平水缸”的防火大水缸。民国时期开办两家皮行,且地方绅士孔瑞安宅院在该街。

七十二条街之——西小街

西小街 于西南城墙外,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寨墙,西至陈庄东,东西长500米,宽5米。相传清咸丰年间,赊店镇有一位拥有高超医术、治眼疾的掌柜叫杨永先,在关帝庙街南北两侧开办二个眼药店,求医买药者拥破门,发财后在此购地18顷,建起宅院,筑寨时杨永先不愿捐资财,寨局决定将其宅院留于寨外,杨家便回宅院行医形成此街,并自费修建小土寨一座,确保平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北太平街



北太平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南起与十八间胡同口交汇接南太平街,北至与东兴隆街交汇口和水门口(源流门)全长250米,宽7米。清乾隆年间此街全是商户,世道太平,经营规模顺畅,因位于十八间胡同交汇口、过街楼以北南接南太平街而得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小火神庙街

小火神庙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北与东裕街交汇,南与清平街交汇,全长200米,宽6米。因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9年),继镇中心街西侧,公安街北侧修建大规模火神庙后,又在此街建一座小规模火神庙而得名。每年正月初七起庙会,人们蜂拥参拜,香火鼎盛,热闹非凡。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东裕街



东裕街 形成于清代,因位于镇东南部,原属裕州(今方城)管辖而得名。东西走向,东起东寨门(迎旭门),与寨墙内小火神庙街交汇,西接安乐街,与木场街北九龙庙街交汇,全长250米,宽6米。清代一街两行有十几家粮行,车载斗量装卸不停。赊店镇“四大特别”之一,号称“西天保”的人力脚班就在该街西段南侧,为赊店镇水陆转运搬运站。现存有清代商居院落二处,民国时期的商铺二座。

七十二条街之——新老街

新老街(当铺胡同)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连接老街与西天平街,长156米,宽4米,清康熙初年,山西蔚氏商人在该街先建起一座宽敞高大的宅院,继而开了一家资力雄厚的当铺,逐渐形成此街而得名。蔚家当铺经营至清代同治年间,转让给当地高寨王姓,改作棉花生意,起字号“晋丰瑞”,掌柜叫李旭宁,并在汉口、扬州设有分号。当铺胡同是继老街之后形成最早的街道之一。南口西侧原放置一口清咸丰年间铁铸的消防专用“太平水缸”。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清平街



清平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小火神庙街交汇口,西与南北九龙庙街交汇接中丁字街,东段南侧与大王庙街交汇。全长150米,宽6米,清康熙年间,举人张八员在此街居住,土匪、地霸不犯此街,地痞流氓不扰此街,且此街景色优美而得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西山货街

西山货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北中中心街交汇口处接中山货街,东至与永清街,南三皇庙街交汇口处接五魁场街,全长270米,宽10米。原以经营山货为主,有生漆、桐油、扫帚、绳罗等,故称山货街。街西端北侧原有李氏经营的“盒盛东竹竿厂”,自清代至民国三十一年,日寇入侵,兵荒马乱,大地饥谨而停业,为赊店镇独家生意,名声很高,门外曾设有一口咸丰年间铁铸消防用的“太平水缸”。街东段路南有著名的“忠心盐店”和当地恶绅马不甫宅邸等。

七十二条街之——永平街

永平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绿布厂街交汇口接永安街,西至与中、北骡店街交汇口处衔小桥街,原街两侧多为糖坊和炸麻花作坊及经营店铺,当地群众亦称“糖坊街”或“麻花街”。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新兴隆街



新(西)兴隆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西起于北兴隆街交汇口处,东至与北、顶北骡店街交汇口处接鸡爪街。全长170米,宽6米,民国时期称西兴隆街,并设粮行两家、牛行两家,南天宝(人力脚班)一家、煤站一家,生意颇佳,现存原商居院落一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北丁字街



北丁字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南起中丁字街,北与平安街,安乐街交汇接南太平街,因位于中丁字街北侧与其交汇呈“丁”字状而得名。全长100米,宽6米,民国时期,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后,街中部西侧建有天主教堂一座,传教的同时办有“辅德小学”和西医诊所,神父为意大利人。

七十二条街之——鸡爪街



鸡爪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南、北斜街交汇口处接小巷通三皇庙街,西至与北、顶北骡店街交汇口处接西兴隆街。全长50米,宽3米,因与北斜街、东巷道,组合成鸡爪状而得名,街东口原有一座仙爷庙,当地群众亦俗称仙爷庙街,因街荒弃久远,历史经营类别已无从考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斜街



斜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南起与五魁场街东部交汇,北与鸡爪街交汇处接北斜街。全长240米,宽5米,民国时期有大烟馆、茶馆、牛肉锅等。

原有几家干店和行店。凡来赊店镇做金、汉、飘、撒(卖狗皮膏药、看相、算命、卖唱、耍把戏卖艺)生意的江湖人士都聚居于此。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绿布厂街



绿布厂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北起与五魁场街交汇处,南至与永安街、永平街交汇口处,全长170米,宽5米,原为染房一条街,几家大染房专染绿布而得名。东以山陕会馆为邻,中部西侧建一座土地庙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三皇庙街



三皇庙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北起北寨门“庆裕门”与牌坊街、牛行街交汇口处,南至与西山货街、五魁厂街交汇口处接永庆街。全长440米,宽7米,此街原多为开车厂生意,其中一家发了大财,独资在街北端西侧与牛行街交汇口北建一间供奉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黄帝的庙宇而得名。民国时期,街北端有“公和班”(搬运站),牛行、革厂、油坊、板厂、脚册炉、银炉、南端有炉厂、酒馆、药铺、粉行、骡马店等,中部有宰牛厂、宰羊厂、牛羊肉铺,馍店等,现存有清代孙氏宅院一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孙氏大院位于街中部东侧,始建于清代,是一处前店后宅多进院落建筑群,南北长28.27米,东西宽22.7米,座东向西,大楼门临街,现存原建筑四座,其中楼门一座,门北店铺一座两间,门南店铺一座四间,一进院北厢房一座三间。据调查了解到该院原主人是清代宫廷御前侍卫赊店镇随庄籍的孙世英后裔,民国期间转手卖给外人家。现有买卖契约为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璀璨人文,文化气息如此厚重!有木有觉得咱们社旗棒棒哒!

 岁月是场伤不起的梦,轻轻踏过的痕迹如同生命的奇迹般划过历史厚重的沧桑变化中。一座古城,经过岁月的洗刷,往事不再,旧梦依然。赊店古镇正是如此,喧嚣不再,默默恪守着它本身的古韵。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铜器街形成于清代,一街两行全是铜器作坊和经营店铺。是古代赊店镇分行划类集聚经营的代表性街道之一。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看看微友拍的视频,太美了!!





 据了解,铜器街改造建设项目投资500多万元,沿街已建成钱艺馆、铜艺馆等老字号、老店铺、老民宅门楼24处,为古镇旅游增添了又一大亮点。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赊店旧有“七十二条街、三十八个胡同、九门九寨”之说。每条古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厚重的文化。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知名老街的风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社旗县七十二道街就有那一条?



1、西门内街(万发街) 2、牛行街 3、顶北兴隆街 4、西兴隆街 5、北兴隆街 6、中兴隆街 7、小桥街 8、西万成街 9、南兴隆街 10、西阁外街 11、北斜街 12、南斜街 13、鸡瓜街 14、北骡店街 15、五奎厂街 16、中骡店街 17、永安街 18、东万成街 19、南骡店街 20、西阁内街 21、北三皇庙街 22、南三皇庙街 23、永庆街 24、永宁街 25、北瓷器街 26、南瓷器街 27、启文待(豆腐街) 28、牌坊街 29、北中心街 30、西山货街 31、二道胡同 32、中中心街 33、**街" 34、南中心街 35、西太平街 36、铜器街 37、当铺胡同 38、老街 39、北马神庙街 40、永清街 41、中山货街 42、南马神庙街 43、中天平街 44、福寿街 45、关帝庙街 46、石门街 47、河心街 48、北榆园街 49、天桥街50、东山货街 51、中榆园街 52、长兴街 53、东天平街 54、南榆园街 55、长春街 56、宁吉街 57、东兴隆街 58、北太平街 59、北太平街 60、南太平街 61、平安街 62、北丁字街 63、木厂街 64、安乐街 65、北九龙庙街 66、南九龙庙街 67、中丁字街 68、南丁字街 69、东裕街 70、小火神庙街 71、清平街 72、大王庙街

七十二条街之——公安街



公安街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西起山陕会馆门前北瓷器街与永庆街接口处,东交汇于中中心街与南中心街接口处,全长155米,宽6米,青石路面。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赊店镇民间香火社为敬火神在街东头北侧,中中心街西侧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火神庙,当时此街被俗称“火神庙西山街”,1911年旧南阳县公安分局驻在火神庙道房院内,因此该街改称公安街。清代永隆统酒馆在街南侧,规模很大,所酿酒质优良,口感宜人,声望很高,产品远销湖广等全国诸省,特别是在湖北汉口,达官显贵待客有无“隆酒”不饮的传说,除此,大多为玉制品、骨制品、铁匠炉、袜子、鞋、挂面铺等小手工业作坊等,现存清代建筑的院落、铺面还有五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火神庙位于街东头北侧,中中心街西侧,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5年),比山陕会馆早建31年(山门东间东山墙石刻碑文为证),规模宏大,座北向南,东边为庙院,西边为道房院,是一处院跨院的清代庙宇式建筑群。现南北长85米,东西宽34米,占地面积2890平方米,原为当地百姓敬供祭祀火神爷的场所,现今西边道房院已灭失,庙院仅存原建筑在中轴线上的山门、戏楼、大拜殿和大坐殿后墙半截等建筑五座、墙一道。山门戏楼重檐叠起,四角高跷,灰筒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五脊六兽,巍巍壮观。木牌楼六柱屹起,混飞斗拱,檐角飞挑,灰筒瓦覆顶,黄绿琉璃瓦兑砌棱形图案,五脊六兽,极其少见,大拜殿是卷棚式建筑,建在低矮月台上,前脸装格栅门窗,明间后门前装屏风。火神庙所有建筑的柱础、额枋、雀替等构件、饰件上雕刻了很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工艺精湛,令人叹服。戏楼石柱上的对联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河南省人民***于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七十二条街之——中天平街

中天平街 始建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至与福寿街、南马神庙街交汇口处接东天平街,西至与铜器街,南中心街交汇口处接西天平街。全长200米,宽10米,青石路面,街名取天下太平之意,原来除一街两行的生意字号外,还有著名的山西商人领载波,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来赊店镇投巨资在街北侧买一个大坑,填平建起楼房准备经商,后因前期投资太大,后期流动资金欠缺而遭到东家责怨使生意未能做开做大,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渗透到国内,英国传教士孔牧师第一次来赊店镇传教后,第二次来赊店镇便以合法的身份将晋商领载波所建的楼房买下,并在东侧加盖“礼拜堂”,建成了基督教传教基地,中华民国成立后,该教堂又办起了“青年好小学”。该街南侧原有清代的“玉泉酒馆”,所产“泉酒”酒香浓郁,品质优良,远销湖、广、川、贵等诸省,民国时期还有康家毯子,口袋铺、戴家纸局等生意字号,都很有名。特别是所经营的口袋,空袋可直立,装水滴水不漏。现存有原赊店镇基督教堂的建筑一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赊店镇基督教堂,位于街中段北侧,现赊店镇人民***后院,始建于清代,是赊店镇基督教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座北向南,二层,出前檐,二楼前脸置廊,一、二楼均装格栅门窗,一层六间,面阔17.7米,进深9米,为单檐硬山抬梁式砖木结构。

七十二条街之——东天平街

东天平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南榆园街、中榆园街交汇口处、西至与福寿街、南马神庙街交汇口接中天平街。全长150米,宽13米,街名取“天下太平”之意。清代道光年间,街南有大生意客栈“兴盛店”,有客房200余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同时可接纳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客源多来自湖广茶商和船帮。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中山货街

中山货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南、北马神庙街交汇口处接东山货街,西至与中、北中心街交汇口处接西山货街,全长290米,宽6米。该街清代以经营赊店镇周边的土特产、药材、东北山货为主,光绪年间有“广太昌”号杂货店,和“福临协”票号,并在票号门东侧放置有一口清咸丰年间铸造、带铭文“太平水缸”的防火大水缸。民国时期开办两家皮行,且地方绅士孔瑞安宅院在该街。

七十二条街之——西小街

西小街 于西南城墙外,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寨墙,西至陈庄东,东西长500米,宽5米。相传清咸丰年间,赊店镇有一位拥有高超医术、治眼疾的掌柜叫杨永先,在关帝庙街南北两侧开办二个眼药店,求医买药者拥破门,发财后在此购地18顷,建起宅院,筑寨时杨永先不愿捐资财,寨局决定将其宅院留于寨外,杨家便回宅院行医形成此街,并自费修建小土寨一座,确保平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北太平街



北太平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南起与十八间胡同口交汇接南太平街,北至与东兴隆街交汇口和水门口(源流门)全长250米,宽7米。清乾隆年间此街全是商户,世道太平,经营规模顺畅,因位于十八间胡同交汇口、过街楼以北南接南太平街而得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小火神庙街

小火神庙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北与东裕街交汇,南与清平街交汇,全长200米,宽6米。因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9年),继镇中心街西侧,公安街北侧修建大规模火神庙后,又在此街建一座小规模火神庙而得名。每年正月初七起庙会,人们蜂拥参拜,香火鼎盛,热闹非凡。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东裕街



东裕街 形成于清代,因位于镇东南部,原属裕州(今方城)管辖而得名。东西走向,东起东寨门(迎旭门),与寨墙内小火神庙街交汇,西接安乐街,与木场街北九龙庙街交汇,全长250米,宽6米。清代一街两行有十几家粮行,车载斗量装卸不停。赊店镇“四大特别”之一,号称“西天保”的人力脚班就在该街西段南侧,为赊店镇水陆转运搬运站。现存有清代商居院落二处,民国时期的商铺二座。

七十二条街之——新老街

新老街(当铺胡同)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连接老街与西天平街,长156米,宽4米,清康熙初年,山西蔚氏商人在该街先建起一座宽敞高大的宅院,继而开了一家资力雄厚的当铺,逐渐形成此街而得名。蔚家当铺经营至清代同治年间,转让给当地高寨王姓,改作棉花生意,起字号“晋丰瑞”,掌柜叫李旭宁,并在汉口、扬州设有分号。当铺胡同是继老街之后形成最早的街道之一。南口西侧原放置一口清咸丰年间铁铸的消防专用“太平水缸”。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清平街



清平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小火神庙街交汇口,西与南北九龙庙街交汇接中丁字街,东段南侧与大王庙街交汇。全长150米,宽6米,清康熙年间,举人张八员在此街居住,土匪、地霸不犯此街,地痞流氓不扰此街,且此街景色优美而得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西山货街

西山货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北中中心街交汇口处接中山货街,东至与永清街,南三皇庙街交汇口处接五魁场街,全长270米,宽10米。原以经营山货为主,有生漆、桐油、扫帚、绳罗等,故称山货街。街西端北侧原有李氏经营的“盒盛东竹竿厂”,自清代至民国三十一年,日寇入侵,兵荒马乱,大地饥谨而停业,为赊店镇独家生意,名声很高,门外曾设有一口咸丰年间铁铸消防用的“太平水缸”。街东段路南有著名的“忠心盐店”和当地恶绅马不甫宅邸等。

七十二条街之——永平街

永平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绿布厂街交汇口接永安街,西至与中、北骡店街交汇口处衔小桥街,原街两侧多为糖坊和炸麻花作坊及经营店铺,当地群众亦称“糖坊街”或“麻花街”。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新兴隆街



新(西)兴隆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西起于北兴隆街交汇口处,东至与北、顶北骡店街交汇口处接鸡爪街。全长170米,宽6米,民国时期称西兴隆街,并设粮行两家、牛行两家,南天宝(人力脚班)一家、煤站一家,生意颇佳,现存原商居院落一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北丁字街



北丁字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南起中丁字街,北与平安街,安乐街交汇接南太平街,因位于中丁字街北侧与其交汇呈“丁”字状而得名。全长100米,宽6米,民国时期,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后,街中部西侧建有天主教堂一座,传教的同时办有“辅德小学”和西医诊所,神父为意大利人。

七十二条街之——鸡爪街



鸡爪街 形成于清代,东西走向,东起与南、北斜街交汇口处接小巷通三皇庙街,西至与北、顶北骡店街交汇口处接西兴隆街。全长50米,宽3米,因与北斜街、东巷道,组合成鸡爪状而得名,街东口原有一座仙爷庙,当地群众亦俗称仙爷庙街,因街荒弃久远,历史经营类别已无从考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斜街



斜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南起与五魁场街东部交汇,北与鸡爪街交汇处接北斜街。全长240米,宽5米,民国时期有大烟馆、茶馆、牛肉锅等。

原有几家干店和行店。凡来赊店镇做金、汉、飘、撒(卖狗皮膏药、看相、算命、卖唱、耍把戏卖艺)生意的江湖人士都聚居于此。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绿布厂街



绿布厂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北起与五魁场街交汇处,南至与永安街、永平街交汇口处,全长170米,宽5米,原为染房一条街,几家大染房专染绿布而得名。东以山陕会馆为邻,中部西侧建一座土地庙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七十二条街之——三皇庙街



三皇庙街 形成于清代,南北走向,北起北寨门“庆裕门”与牌坊街、牛行街交汇口处,南至与西山货街、五魁厂街交汇口处接永庆街。全长440米,宽7米,此街原多为开车厂生意,其中一家发了大财,独资在街北端西侧与牛行街交汇口北建一间供奉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黄帝的庙宇而得名。民国时期,街北端有“公和班”(搬运站),牛行、革厂、油坊、板厂、脚册炉、银炉、南端有炉厂、酒馆、药铺、粉行、骡马店等,中部有宰牛厂、宰羊厂、牛羊肉铺,馍店等,现存有清代孙氏宅院一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孙氏大院位于街中部东侧,始建于清代,是一处前店后宅多进院落建筑群,南北长28.27米,东西宽22.7米,座东向西,大楼门临街,现存原建筑四座,其中楼门一座,门北店铺一座两间,门南店铺一座四间,一进院北厢房一座三间。据调查了解到该院原主人是清代宫廷御前侍卫赊店镇随庄籍的孙世英后裔,民国期间转手卖给外人家。现有买卖契约为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璀璨人文,文化气息如此厚重!有木有觉得咱们社旗棒棒哒!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到哪手机都能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