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发展介绍及社旗县名字由来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发展介绍及社旗县名字由来

关键词:社旗县名字的由来,赊店镇历史介绍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社旗县文化局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heq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28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原名赊旗店,由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赊酒旗起兵而得名,民间俗称赊店。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赊店古镇千年传,三河四水围中间。七十二街有规划,三十六行行占先。”较形象地概括了赊店镇的历史、地理与商业发展状况。
        赊店镇的商业萌芽可上溯至远古原始社会。境内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谭岗、茅草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大量的富含南北文化交流信息的陶器及石器与骨器,可知当时已是人类祖先的聚居地。夏代仪狄造酒的传说,汉代刘秀赊酒旗起兵的传说,宋代史籍中有关赊店酒课均较周围县份为重的记载,都说明此地酿酒业历来较盛。
        赊店镇的商业兴盛期当属明万历年间至清末民初,300余年长盛不衰,尢属清乾、嘉年间达到鼎盛。其成因有三:其一:明末清初战乱,赊店镇及其周围非主战区,社会相对稳定,加之地处南阳盆地东北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其二:潘、赵、沙三河于此交汇唐河入汉水达长江,可谓“三河四水相围”,使之成为水陆交通要道,商业通衢;其三:明初大移民,赊店镇及其周边之南阳、唐河、方城均为重点移民区,迁移而来之山西人历有经商之习,得此地利,渐次聚居,开埠立市;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相谐,成就了赊店商业重镇之地位。
       据原嵌于赊店赵河南岸白衣观音阁之石碣碑文载:“山西平阳府安邑县人段国祯,室人练氏,见在南阳府东本镇居住,既合社人等,起建白衣观音宝阁,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五月二十八日起工修建。”由此可知,山西人至此经商至少起于四百余年前之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其镇已具相当规模。清康熙年间天下太平。赊旗店得益于水陆交通之便利,客商渐多,自然形成了占地约一平方公里之码头集市。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裕州(今方城)知州董学礼以州府之名在此正式起“集”(时属裕州管辖)。 在立于大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之《公议戥秤定规概》碑记中,其首句即为“赊旗店,四方客商集货兴贩之墟”。可知当时斯镇商业已相当繁荣。
       清雍正年间,轻徭薄赋,加之赊旗店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四方客货云集,商业发展迅速,街道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七十二条商业街、三十六条胡同的框架。由建成于清康熙年间之大关帝庙、老庙及兴建于雍正二年之火神庙的规模可知,赊旗店斯时已呈现繁盛之象,至清乾隆年间更达到鼎盛,后历经数帝而不衰,成为与汉口齐名的商业重镇,民间称为“金汉口,银赊店”。据清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春秋楼碑记》云:“地濒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南阳府志》、《南阳县志》、《河南地理志》载:“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晋人固善贾,县又通水陆,乾嘉时城厢及赊旗镇号为繁富”,“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城、或从赊旗复陆行方城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乾隆嘉庆时设置巡检司、设营汛,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赊旗镇人烟繁密,有街七十二,清代商业繁盛,南船北马,幅辏于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招致十多个省的精明商贾来此投资经商,镇内人口达十三万之多。城东、南设多处码头,船只来往,千帆竞扬,桅杆如林,卸货分类,再由马帮、驼队转发各地,通霄达旦,熙攘鼎沸,可谓是:白天千帆过,夜晚万盏灯。镇内七十二道街分行划市,如山货街专营山货,铜器街专营铜器,还有一条街专业经营小食品麻花,就名之为“麻花街”。犹如现在的专业市场,行业特色十分明显。所营商品多为药材、白酒、茶叶、生漆、桐油、竹木、粮食、丝绸、布匹、食盐等。据传,单药材月销售量达5万余斤;白酒月征税达五十课(其它相邻县份仅三课),六家山货行日成交木材1000余立方米,竹杆5万余斤;八大粮行日成交粮食10万余斤;九家染行,最大一家日染青蓝布300余匹(一匹为12丈);四十八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山西榆次常家、祁县乔家之大德玉、大通玉等大茶行均设于此;与丝绸之路相媲美之万里茶路——由福建武夷山到江西河口上船,经汉口,至赊店转陆路,过山西、张家口、内蒙,至中俄口岸恰克图,赊店镇是其重要的水陆中转站。咸丰七年(公元1857提),捻军为筹军资攻陷赊店,火烧山陕会馆春秋楼,赊店商业遭到重创。但旋即于咸丰八年,由全镇商民集资建起了环城16里、高达3丈有余的砖砌城墙;同年,河南巡抚奉旨在赊店镇设立署理南阳、桐柏、唐河、方城、泌阳五县的厘金(税金)总局,知署厘金局的官员更为三品道台街,“其市岁税常巨万”,足见其地位之重要与商业之繁盛。山西平遥“日昇昌”、“蔚盛长”票号在河南设立的第一家分号就设于赊店。民谚称:“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极言其繁富无比。至今镇东南两河沿岸尚有码头遗址多处,镇内街道名称及铺面形象部分仍保留原貌,从采自民间的赊店古镇略图中,可以看出当年繁荣火爆的景象。

        在赊店镇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南九北七十六个省的商人云集此地经商,各地商人为了同乡联谊,互通商情,合力发财,在赊店镇内建立的同乡会馆就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直隶会馆、湖南会馆、安徽会馆等十余座,其中尤以最早寓居此地的山陕商贾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最为雄伟壮观。此外尚有行业会馆性质的老庙(戏剧)、火神庙(鞭炮行)、马神庙(马车行)、大王庙(船运行)等大中型庙宇十余座。
        清光绪末年,平汉铁路通车,交通要道东移,水运渐次萧条,赊店镇贸易中心地位失去,但又代之以手工加工业的勃兴。酿酒业、“三粉”(粉条、粉皮、粉面)业、化妆品业、铁器锻造业、铜器制造业、银器打造业、剌绣业、皮革业、泥屐业、食品业、制笔业、纸业,以及后来的卷烟业等,其产品不乏当时的名牌,均曾行销多省。
         民国中后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军轰炸,造成赊店古镇商业的凋零。英国学者贝思飞在《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成译,1962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写道:“豫西南的赊旗镇曾是通过唐河和白河运往汉口的货物集散地。从蒙古和西北来的商队也在那里逗留,将带来的货物装上船,那些从南方来的满载货物的船只,在返回之前也要卸货。总之,赊旗镇一直是全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直到铁路的兴建所给它带来的冲击,它被剥夺了所有的商业活动,除了麻油、白酒和其它一些产品外。到了(20世纪)20年代,它已经沦为满是尘土的小市镇了。”此文虽不无偏颇之处,但亦基本上反映了赊旗镇其时的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萧条古镇迅速复苏。1965年,鉴于赊旗镇悠久的商业发展史及明显的区位优势,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159次会议一致通过设立赊旗县,将原南阳、唐河、方城、泌阳四县各一部划属建县,社旗县政府驻地赊旗镇。经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谐“赊旗”之音,寓社会主义旗帜之意,定名为社旗县。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462553554 传真: 邮箱:13462553554#163.com
地址:社旗县金开电子商务产业园 邮编:473300
Copyright © 2004-2024 社旗在线网络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